奥运“钱”程细考量
奥运会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新北京、新奥运”这个概念
    2008-03-13    宋薇萍    来源:国际金融报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有关奥运经济的讨论日益白热化。有人说,奥运会是“聚宝盆”,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有人说,奥运会是“祸水”,它将使经济陷入衰退。
  那么,对于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除了“新北京、新奥运”这个概念之外,它究竟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经济发展:隐性机遇为主

  3000亿元?
  “没错,从2001年起至今,7年的筹备工作,北京市已经对奥运会投入了大约3000亿元。”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向本报记者如是说。
  这一巨大的数字给了市场无限的遐想。有专家认为,这一投入“物超所值”,因为奥运会将形成巨大的奥运经济产业链,从而带来超过3万亿元的庞大商机,拉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事实上,奥运会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非常有限。”陈剑指出,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奥运会的这些投入对北京GDP的贡献率仅为0.8%。而北京市在全国经济中仅占3.65%的份额。这就意味着,奥运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拉动作用将更为有限。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赵昊则认为,“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个短期的刺激,但很可惜,在当前通胀压力之下,这一刺激未必是好事。”
  在“乐观派”的眼中,奥运会似乎可以和“旅游业的盛宴”画上等号。毕竟,奥运会带来的巨大客流将给旅游业带来看得见的实惠。但陈剑同样指出,奥运会对旅游的拉动作用也要分时间段来看,不能一味放大影响。他预计,2008年奥运会期间,境外旅游人数将增加50万至60万人。
  “对中华民族来说,奥运会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性事件。”陈剑认为,“从这个隐性的角度说,奥运会的确意味着机遇,它将提升中国形象,吸引国外投资。”
  陈剑建议投资者,奥运会对经济影响有限,不能“透支”和“捆绑”奥运经济的效用。“A股市场中的奥运板块,由于投资者盲目将奥运和‘上涨’捆绑在一起,很多股票已经虚高了,这便是透支奥运经济的典型表现。”

奥运陷阱:不会在北京出现

  自1964年以来的11届奥运会中,有8届经历了“奥运陷阱”:在奥运会举办前的几年,主办国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奥运会举办时,主办国居民消费和旅游都明显上升,经济大幅增长。奥运会之后,这些暂时性的刺激因素消失,主办国经济走向衰退。
  那么,“奥运陷阱”是否也会在中国出现?对此,赵昊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在北京发生。”尽管北京借助奥运会的契机,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机场等),但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为北京发展带来长期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北京是一个超大型城市,产业结构多样,奥运会的经济效应比重相对较低,这与很多其他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大不相同。
  “‘奥运陷阱’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陈剑对此的论述更为直接了当,“北京也不会陷入奥运低谷。”
  他指出,“由于每个国家对奥运场馆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一样,对奥运会的组织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有些国家的经济会在奥运之后进入一段低谷期。但这种情况很正常,也称不上陷阱。”

居民生活:或致物价攀升

  可以说,新建大量的体育场馆将是奥运会带给北京的最大影响。而这些基础设施是否会在奥运会之后遭遇“闲置”的尴尬境地,也将是普通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
  “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使用是考验政府能力的一大挑战。北京其实很缺体育场馆,但如何才能让广大市民充分地使用这些场馆,并且使这些场馆得到较好的维护,将是一个关键。”赵昊称,“我尤其担心,水立方和鸟巢这些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将如何得到充分利用。”
  对于奥运会举办期间的城市容量问题,陈剑并不太担心,“因为特定时期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态的措施限制人口流入。但是,2008年乃至今后的几年内,北京常住人口总量并不会减少,只是在增长幅度上会有些减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物价是众多专家关注的问题。“奥运会期间,北京的CPI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陈剑对此不无担忧。

  相关稿件
· 加强奥运会寄递物品安全 2008-03-13
· 十地区质监部门合作共保奥运产品安全 2008-03-11
· 两会代表谈绿色奥运:碧水蓝天办奥运 2008-03-08
· 日本各大电视机制造商看好北京奥运会商机 2008-03-10
· 代表委员关注科技奥运:自主创新技术集中亮相 200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