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成就之大罕见 物价压力沉重
    2008-01-29    黄晶华    来源:国际金融报

  ● GDP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
  ● 去年CPI涨幅创11年新高
  ● 今年仍有较大物价压力
  ● 过去5年宏调成效显著
  ● 美经济走势对中国影响须密切关注
  ● 2008年中国经济将平稳快速发展

  昨日,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2007年宏观经济底牌终于揭开。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公布了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据最新统计数据,经初步核算,2007年GDP达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至此,中国已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这在中国近17年来是第二次。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明显压力,比如,2007年CPI增长4.8%,创11年来新高,也大大突破了去年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
  谢伏瞻说,过去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6%,且年度之间波幅不超过1个百分点,经济没有大起大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时,就业增加非常多,5年新增城镇就业达到5100万人,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人。
  谢伏瞻认为,过去5年是中国经济效益最好的5年。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1890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超过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达到78632亿元,2007年达到22951多亿元。
  谢伏瞻指出,过去5年还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8%。
  谢伏瞻说,过去5年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总体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工业企业、金融企业都扭转了过去经营困难的局面,赢利水平大幅增加,竞争力大幅提高。
  对于很多人关心的中国宏观调控的成效问题,谢伏瞻也给予了较详细的分析。他说,从短期也能看到宏观调控的成效。
  2007年经济增速一季度是11.1%,二季度是11.9%,三季度下降到了11.5%,四季度进一步降到了11.2%,这说明经济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投资增速在缓慢回落。其中,三季度投资增长是25.3%,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四季度增速是23%,比三季度回落2.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增速也在逐步回落。其中,三季度比二季度回落了22.2个百分点,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了37.9个百分点。
  谢伏瞻表示,当前各界对中国经济走势的评价,包括对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成效,总体上是肯定的。而看待中国的宏观调控及其成效,不能只从一个时间点看,要看过去5年这一轮经济增长阶段。
  谢伏瞻认为,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去年下半年价格涨幅还处在高位。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控,也会收到应有的成效。
  他说,中国经济2008年的走势,还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增长速度如果出现缓慢或适度回落的话,也应该是我们所期望的。
  谢伏瞻指出,如果过10年,或者更长时间回头来看,就会更加感觉到这5年经济发展的不容易和珍贵。
  经历了从1992年到1996年连续5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后,我国CPI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态势出现重大变化。CPI开始出现持续攀升的势头,3月份以来,连续10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以来又连续5个月超过6%。对此,谢伏瞻指出,这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去年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此外,影响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即石油和食用植物油价格的上涨。
  谢伏瞻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国际背景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如印度去年CPI上涨5.2%,俄罗斯上涨9.4%,美国预计也将达到2.8%。即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仅仅是去年的物价上涨翘尾影响,就会给今年我国物价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因此,控制物价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对于美国经济的走势,谢伏瞻指出,美国和中国都是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国经济减速,无疑会对世界经济的走势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密切关注美国经济的走势,关注美国货币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关注这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于解决中国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整个政策的取向已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即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美国经济减速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