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26 作者:杨涛 来源:中国证券报 |
|
|
近来,在国内金融界非常吸引眼球的一个词汇是“金融脱媒”。早在10年前,国内就有人讨论脱媒问题,但在当时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的情况下,似乎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直到2004年,信贷增长比往年下降了6500亿元,而经济增长却较前年有所上升,这使人们感受到银行“体外”资金支撑GDP增长的能力。而进入2007年,随着股市的火暴,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下降,使得脱媒问题更加突出,并对宏观政策制定和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谓“脱媒”,简单地说,就是指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资金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回顾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出台的Q条例促使银行利差收入不断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这也迫使商业银行通过创新货币市场基金来谋求利润增长。从1966年对储蓄机构的利率限制松动,到1986年废除Q条例,银行终于摆脱了这个业已形同虚设的枷锁。然而,自7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浪潮,使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得到飞速发展,银行体系遭受第二次“脱媒冲击”,这也迫使银行不断推进表外业务创新,寻求非利差业务,并于1999年获得混业经营权利。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呈现出许多不同特征,这也使我们必须以不同思路来应对脱媒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第一,脱媒具有期限失衡特点。据统计,我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从1999年的68.16%下降为2006年的43.73%,中长期贷款则从1999年的25.57%上升到2006年的47.28%,而且无论从增幅还是增速来看,中长期贷款都远远高于短期贷款,说明了当前经济中长期资金的脱媒程度要远低于短期资金。这表明我国尚未有效建立银行体系以外的长期资金筹集渠道,短期资金则更多通过非银行渠道交易,这样,脱媒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融合在一起,使长期金融结构失衡的压力更突出。 第二,脱媒具有供求失衡特点。企业部门通常属于资金需求部门,住户部门属于资金供给部门,这一过程主要通过银行中介。根据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2004年在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中,贷款占63.37%,1999年为69.86%;当年住户部门的资金运用中,存款占73.77%,1999年则为59.61%。虽然历年该数值存在波动,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企业部门对银行的依赖性下降,而住户部门依赖性上升。虽然2007年居民储蓄开始下降,但总体上企业部门的脱媒程度还是要高于住户部门,这也是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同时表明,企业与住户之间的直接资金交易渠道还未拓宽,企业的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来源,更多的是利润积累和国外资金。而随着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未来脱媒将从供求两方面给银行带来更大冲击。 第三,脱媒对商业银行产生综合性冲击。与国外相比,我国银行业遭受的脱媒冲击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以美国为代表,自1932年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银行所遭受脱媒的影响也不同,主要经历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市场、电子商务发展这几次典型冲击。而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跨越了西方近百年的经济金融发展历程,随着2006年以来金融体制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加速,商业银行将面临多重冲击的共同影响,因此将承受更大的外部压力。考虑到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获得非利息收入的能力较差,加上未来外资银行的竞争,面临的危机确实令人担忧。只有及时改革求变,才能获得新的可持续的生存空间。 第四,脱媒的范围向体制外蔓延。近年来,非正规金融迅速扩张。所谓非正规金融,包括打擦边球的民间金融、以钱庄和高利贷为代表的地下金融、其他非法金融活动。国家社科基金2006年的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规模已达到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规模的三分之一,而民间、地下、非法金融又三分天下。这种体制外的脱媒,与近年来对民间金融的监管要求有所放松相关,民间金融业已成为重要融资渠道。未来只要加快金融体系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非正规金融就会部分回归银行中介、部分通过资本市场,而部分非法金融就会逐渐消失。 第五,脱媒的压力还来源于体制复归。近年来,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现在,一方面城市化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在银行支持不足、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还需要政府来完成;另一方面政府存在加强行政控制与预算最大化倾向,体制复归迹象出现,客观上促使财政收支规模扩大。例如,从财政支出这一典型指标来看,以1994年为低点,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出V字形特征,从1978年的31%到1994年的12%,再到2006年的19.73%。应该说,政府集中资金的增加,使住户部门能提供的资金相对减少;而政府投资的居高不下,也对银行中介的企业投资有替代和挤出效应。整体上看,这种体制复归,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脱媒压力。 总之,脱媒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也产生了促使银行改革的动力;既伴随资本市场和金融结构优化的好现象,也有非正规金融和体制复归的负面问题。不仅如此,脱媒对传统上依靠银行体系实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也带来较大影响。只有认清脱媒的原因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经济金融改革,才能利用其为市场化进程服务。 2007年,随着股市火暴,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下降,金融脱媒问题更加突出。作者认为,金融脱媒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商业银行带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也产生了促使银行改革的动力;既伴随资本市场和金融结构优化的好现象,也有非正规金融和体制复归的负面问题。此外,脱媒对依靠银行体系实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也会带来较大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