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关注战略对话中美国的让步
    2007-12-14    作者:梅新育    来源:东方早报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已经结束,与之前外界认为已经出现“对话疲劳”之类的看空言论相对照,此次双方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堪当“丰硕”二字,中美签署了食品、饲料安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协议,并就金融服务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能源和环保等8个领域开展合作达成了31项共识。
  仔细阅读《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联合情况说明》,不难发现,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着墨是最多的,其中,我们应该格外关注关于扩大中国金融机构在美市场准入的内容。
  根据《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联合情况说明》,“中国和美国表示欢迎最近批准的中国招商银行在美设立分行的申请,美国政府继续承诺对在美开展业务的中资银行实施国民待遇,并确认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中资银行的申请进行评估。美国对所有外国银行在美建立分行或子行、或者购买美国现有银行机构的股份的申请应用同样的审慎标准。美国政府同时继续承诺对中国的证券公司和投资咨询机构在美登记和开展业务实施国民待遇。中国银监会与美国证监会已原则同意将于近期签署交换信函,该信函将就涉及中国银监会或美国证监会核发许可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跨境活动的相关信息交换做出安排。”可见,与上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相比,美方拿出了批准招商银行美国分行的具体行动,并接受了比上次更多、更详细具体的承诺约束。
  之所以要关注中国金融机构在美市场准入内容,首先是因为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占据的极其重要地位。如果说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喻为人体,那么金融业就是现代经济体系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其次,无论是出于分散业务风险、实现不同区域业务互补、提高收益等中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出于服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即所谓“跟随客户”)的需求,抑或为了抵消海外同行混业经营额外竞争优势,中国金融业都需要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开展海外业务。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自是必争之地,而这个全世界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偏偏让中国的金融机构遇到了一堵又一堵大墙。
  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一些行业企业拥有许多潜在竞争优势,只有走向海外市场,这些潜在竞争优势才能转化为面对海外同行的现实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我们在各个行业、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如果不走向海外市场,那么中国的这些优势就只能为海外机构所利用,用于提高他们的收益,甚至在同我国机构竞争时用于化解我方的竞争优势、巩固他们的优势。
  如果人们去过平安集团设在上海张江的后援中心,对金融后台服务的集中性就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金融后台服务大量耗用人力,与西方国家同行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在这个环节有着潜在的人力成本优势。如果平安集团走向海外,收购西方国家同行,那么,仅仅将被收购方的后台服务环节转移到张江,就能大幅度节约成本,取得额外的收益,赢得对东道国同行的现实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金融机构不走向海外,那么这部分潜在优势就永远只能是潜在优势,海外金融机构反而可以借助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利用中国的这部分优势。
  在以往的国际谈判中,国内的民众和舆论往往会在一种弱国心态的影响下,过多地关注在谈判中我们作出了什么让步,而对贸易伙伴做出哪些承诺则关注不足。此次中美就向对方扩大货物、服务、资本等方面的市场准入作出了承诺,按照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说法,本次对话充分体现了中美双方平等互利的基本精神。中国在和平崛起、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理应得到这种平等互利的精神的尊重。
  相关稿件
· 如何看待中美对话相关核心议题 2007-12-14
·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承前启后 2007-12-14
· 中美承诺对出口实施有效的政府监督 2007-12-13
· 中美将在能源和环保领域加强合作 2007-12-13
· 中美两国推进在进出口产品领域开展环保合作 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