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一直笼罩在“暴利”质疑声中的交强险昨日向公众公布了首份年度盈亏报告。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到今年6月,交强险财务报告汇总出现账面亏损39亿元。保监会同时公布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交的《关于上报交强险费率方案的请示》:交强险责任限额由现行6万元提高至12万元,广受关注的普通家庭用车的保费拟由现行1050元下调至950元。这一方案将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 这是一份迟来的报告。今年4月,北京律师孙勇率先向保监会提出质疑,认为交强险一年至少有400亿元的暴利。通过律师的推算,通过与国外交强险的比对,人们发现自己所上的交强险很不划算。面对公众的疑惑,保监会回应说,9月之前,将公布各财险公司审计后的数据,从而对费率做出调整。可是到了9月份,保监会并没有如期公布交强险的盈亏报告,公众在一种疑惑和焦急的心情中继续等待。如今,这份报告终于亮相了。尽管有些迟到,但还是很有意义。以往,公众和保险公司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交锋,谁也没有确切的数字为自己的立论撑腰。有了这份报告,双方就能在一个具体的平台上,展开有的放矢的博弈。 然而,这也是一份蹊跷的报告。其中不乏含糊其词和表述不周之处。保监会有关人士说,交强险一年亏损39亿元,是按国内的会计准则算的,而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算,则略有盈余。这就有点奇怪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盈利就是盈利,亏损就是亏损,一般不该出现既盈利又亏损的矛盾状态。会计运算是严谨的,就算是中外算账方法略有差异,也不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说亏损39亿元,一个说略有盈余,必有一套方法用在这里不合适,不足以采信。试想一下,老板来看账本,税务局来收税,审计署来查账,会接受这套模棱两可的说法吗? 让我们来看看巨亏是如何得出的。保监会解释说,这是把保单成本算进去了。比如说电脑改造、流程再造的先期投入,按照国内的会计准则,只能在当年摊销,于是就亏损了。这套算账方法实在没道理。打个比方,一个人买了台机器办了个工厂,机器的折旧率是按年计入成本的,而不能全部算作第一年的成本。保险公司的上述投入与此相类,自然也应该分期摊销。还有就是,中国式算法的亏损说得很清楚,所谓国际算法的“略有盈余”却模糊带过,这又是为何?公布报告是为了消除公众对“暴利”的疑虑,可这么左躲右闪,公众对交强险的实际利润还是心里没数。 账算得糊涂,提高保额、降低保费的决定就显得反常和突兀:亏了本儿怎么还让利?当然,保监会有后续的说明:交强险经营成本呈下降趋势,今年前10个月实现9.3亿元的账面利润。很显然,这个数字要比“亏损39亿元”更能说明交强险的实际盈利能力,这也恰恰从侧面印证了原先的“暴利”说。如果以这套计算方法给出完整的报告,想必更能服众。保监会对开展交强险业务的要求是“不盈不亏”,那么昨天公布的新方案是否达到要求呢?即将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不妨以今年前10个月交强险的盈利情况算出保费和保额的数字,与公布的方案作一印证。如果两者相去甚远,大可据理力争。 不管怎么说,公布报告是一种进步,保费下调和保额上升也顺乎民意,这都值得肯定。但也应该看到,要想完全知情,要想拿到应得实惠,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博弈。从长远看,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多,经营成本的下降,保费将持续下降,保额将不断上升,这方面还大有争取的余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