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2007-11-0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图为在T69次列车上举办的“春节晚会”现场(2007年2月17日摄)。2月17日除夕夜,在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T69次列车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列车“春晚”。列车乘务员自编自演节目,与旅客联欢,共除旧岁。  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除夕

  除夕夜,我国民间有守岁、压岁和踩岁风俗。守岁、压岁和踩岁,是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三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尚洁解释说,“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月5日,在贵州省遵义县南白镇后坝红军烈士墓,遵义县人武部政委朱松山(右)正在给后坝长征希望学校的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6月19日,农民代表队激烈角逐。当日,在浙江省兰溪市赤溪街道杨塘杨大湖,附近九个村庄的农民进行端午龙船赛。  (本报资料照片)

端午节

  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中国民间过端午节较为隆重,庆祝的活动也各种各样。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插艾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习俗已难觅踪影,如饮雄黄酒等。目前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吃粽子最为普遍。

  9月22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里孩子一起学做月饼。中秋佳节将至,河南许昌2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里孩子一起参加“相聚中秋,城乡同乐” 活动,在糕点师指导下学习做月饼,感受传统节日文化。  新华社发(牛书培 摄)

中秋节

  盛行于宋代,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
  根据中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也使月亮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思的一大重要载体。据检索,唐诗宋词中含有“月”字的超过1.6万首,约占总量的25%。“月”字成为诗词歌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