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标准,先有“标”,“准”才有意义。但从这则新闻提及的“白领工资标准”来看,其意义大值商榷。
第一,如果以传统意义所指的“白领”为标。在此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是白领。《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从这个定义来看,白领的要义在于“从事脑力劳动”。这显然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必然联系,与劳动者所在地域亦无瓜葛。判断一个人是否白领并非根据其工资,而是根据其工种,从这个角度看,白领工资标准没什么意义,并不值得社科院这样一个国家权威学术机构为之投入研究资源。
第二,如果以当下人们心目中的“白领”为标。相比词典里的定义,此处的白领内涵难定义得多。大体说来,我认为应该有这么几条:1.生活品质较高;2.职业可流动性较高;3.关注个人职业发展,职业精神较强;4.较具社会责任感。除了生活品质与工资有直接联系,其余几条都无法用工资作为“准”来衡量。
因此,社科院此次发布的这一标准,不具备作为标准所应有的价值——想衡量什么?相反,我认为由权威学术机构发布的这一标准会扰乱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既然是标准,势必有人要对号入座,对号入座的结果可想而知:有的人会沾沾自喜,有的人会暗暗不平,不但给同城人造成心理差距,还给全国各地的劳动者造成心理差距。在倡导和谐理念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有点不太合拍。
真想出台有关职场的标准,其实有事可干。比如,可以调查一下具体某个工种,找出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地域的工资标准,这样的标准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能形成一定参考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