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标准中的户籍歧视
    2007-11-05    曹林    来源:海峡都市报

    中国社科院近日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包括物价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等诸多因素,共分7个档:香港以18500元高居第一档,上海、深圳、北京等居第二档,我省厦门、福州分别居第三、第四档。(本报昨日A2版曾报道)

    因为牵涉到敏感的收入问题,这个白领标准几乎遭到一边倒的炮轰,不少人纷纷抱怨"收入够白领标准但毫无白领感觉"、"这个标准三个月才能买一平方米房子"。
    确实,在高房价时代谈白领标准是不合时宜的,白领代表一种收入较高、较体面的生活形态,可畸高房价让人难以有"收入相对较高感"。正如不把房价上涨计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难以真实、全面反映民生一样,不把房价因素计入白领标准也远离公众的现实生存感。
    此外,这个白领标准还有一个耐人寻味之处,就是确认城市白领标准时的计算方法:外地务工者得在相应工资标准基础上增加1800元,如一个北京人月收入5000元就达白领标准,来京务工人员要想达到标准,得6800元。
    白领标准区分本地人和外来者,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计算方法。看国外类似的白领标准,达到某个收入标准就是白领,不会区分本地人和外来者,从没听说过"外地来柏林打工的白领"、"外地来华盛顿务工的白领"等说法。
    白领标准上面的差异反映着当下中国的现实:在户籍壁垒下,虽在同一座城市发展,但外来者要比本地人付出高得多的成本和代价。就业得看户口,许多就业机会外地人受限制;子女教育得看户口,外来人员得支付高得多的教育费用;购房得看户口,没有本地户口不能买经适房,还有医疗等等。
    可以说,"1800元"的白领标准差距,就是外来务工者待遇与市民待遇的差距,就是户口包含的福利歧视———你的外地户籍身份即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
    有一篇著名网文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读来让人不是滋味:一个农村孩子奋斗18年才成为城市白领,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种不平等渗透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奋斗,赚同样的钱,平等地纳税,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这是白领标准引出的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相关稿件
· 一个弱不禁风的白领不做也罢 2007-11-05
· 公布白领工资标准并无益处 2007-11-05
· 用钱给白领“评职称”? 2007-11-05
· 别太把“白领工资标准”当回事儿 2007-11-05
· 中国人真的能如此轻易就“白领”了 200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