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陷入“无车日疲劳”中
    2007-10-29    毛建国    来源:中国网

    昆明市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定为昆明的“城市无车日”,并从27日开始施行。据悉,这是中国第一个每月都有“无车日”的城市。然而,“月月无车日”,引发了公众的争议,甚至有市民称这是作秀(10月28日《北京青年报》)。

    毋庸置疑,“无车日”对于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具有极大改善作用。有检测数据为证,9月22日“无车日”当天,昆明与汽车尾气排放相关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明显下降,其中碳氢化合物下降55.9%,二氧化氮下降45.1%;噪音下降约2.6个分贝;车辆数约少了41%。
    然而,这一数据是以牺牲有车族利益为代价的。据悉多数市民拥护月月“无车日”做法,这里的市民大多是无车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车族与无车族存在对立矛盾,因为无车族的赞成而要牺牲有车族的利益,这是“多数人的暴力”,于现代法治精神及公平理念并不相符。
    “无车日”依赖的是人们的自觉,开展“无车日”活动,最直接的效用是改善环境和交通,最根本和长远的目的应该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这里,月月搞“无车日”,无疑是对活动本质的偏移,而且,这里主管部门也有“懒政”之嫌。
    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和交通状况,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严峻考验。不妨作一回顾,在解放前,两个问题是不存在的;20年前,两个问题是不严重的。也就是说,环境和交通是伴随着发展而产生的,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所无法回避的阶段。当然,具体到各个城市而言,由于认识的不同,带来的问题严重性也有不同。解决这两问题,需要政府纠正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具体到交通上,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现代交通意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为根本方法。
    以懒人的思维看交通,无车辆能根本解决交通、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减少车辆则会有效缓解作用,那么是否就“洗脚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来个全城大封车,禁止一切车辆运行呢?答案当然是“不”,因为这不是“发展”,当然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了。分析到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月月无车日”背后的“懒政”思维。“懒政”思维下,主管者总是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而事实上,简单、武断的方法,只会把复杂的问题搞得更乱。
    随着一部《手机》,我们知道了审美疲劳。其实,任何一个美好东西,都有可能产生疲劳。过多过滥的“无车日”,就会冲淡了人们的参与意识,甚至会激发有车族的逆发心理。况且,“无车日”在法律上是找不到依据的,有车族就要开车,主管者如何处罚?“月月无车日”,是否要退还养路费?那只能加剧矛盾,只能给社会增添不和谐因子。
    昆明市交警部门承认,目前公交车辆只承担了23.5%的客流量,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在公交车设备、管理和调度方面加强努力。可见,“无车日”不仅暴露了一些城市在公共设施上的软肋,而且也暴露了一些城市在公共管理意识上的不足。社会在提速,理念更应该提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