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景点承受重压,黄金周出外人数激增亦带来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等泛社会性问题。随着第21个黄金周落幕,公众再掀“黄金周”存废争议。据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休假制度势将调整,有关部门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据中国新闻网10月8日报道)。
一个事关13亿人工作和生活的新休假方案,到了“最后论证阶段”仍难见光。如此方案到底由哪些“有关部门”制定、由“谁”论证、新方案的内容又是什么?惜乎这些重要的决策元素,至今仍是难解谜团。
公休假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种社会公共福利,现行休假制度弊端显而易见。打包的假期过于注重经济功能而忽略了民族传统,将传统节日挤进冷清而尴尬的角落。在经历了一个个忙碌工作日,紧紧张张赶回家与亲人共聚端午、团圆除夕、同度元宵之时,或者只能无奈地请假回乡进行清明祭扫、追思先人之际,人们无不希望,悠长假期能够充分向民族传统倾斜。
各种形式的民意通道始终不乏公众热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几次人代会上提出取消“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自2004年起,百名港澳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四次联名发起提案,建议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假期;在搜狐网举行的一项调查中,91.56%的网友赞成中秋、清明成法定假日;另据新浪网“除夕该不该放假”的问卷调查,20万网友中98.72%的人认为“应该放假”……
民间诸多方案在网上热炒,激起阵阵见仁见智的回声,勾起人们对国粹的坚守与关注。相比之下,官方版新休假方案却显得过于神秘、过于拘谨、过于保守——酝酿、推敲、论证始终在较小圈子内进行,透明度不够、互动性不足,有关部门岂止是失去了问计于民、开门立法、决策公示听证的重要机会,更放过了一次对公众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教育的难得契机。
北京市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巍先生说过一句颇值得回味的话:“过节如同谈恋爱,需要过程与氛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充足的时间。早一天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就多一分机会保留住中国传统文化。”谈情说爱需要温馨氛围、浪漫情调、雅致环境,其实公众热议传统节日保护、积极参与带薪休假制度改革,本身就说明了对民族优秀传统的无限爱恋。面对如此强烈的示爱信号,那些曾经深陷于民族文化传统濒危之忧的官员,又怎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