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休假方案应有民声通道
    2007-10-09    黄海涛    来源:光明观察

   随着第25个“黄金周”落幕,内地再掀对“黄金周”的存废争议。香港《文汇报》报道,从“黄金周”实施9年来持续攀升的统计数据可见,长假对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当国人的休假日高度集中到同一时段,旅游景点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超负荷”以及随之衍生的连串问题也开始凸显,社会上改革“黄金周”的呼声日高。报道称,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的休假制度势将调整,有关部门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国新闻网10月8日)

  出行难、吃饭难、住宿难、消费涨价、人满为患、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当这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每一个“黄金周”期间周期性发作时,有关“黄金周”存废的争议就一直不断,改革的呼声也在官方与民间不断地积攒,早先已有一些人提出设立“小黄金周”的想法,主张将长假拆开,分配到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上。现在,改革的意图似乎渐趋明朗、清晰,也正在为官方的种种举动所验证,这无疑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由于纠缠不断的负面因素,对现有的“黄金周”进行改革显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的消息不免令人费解,一项关乎亿万公民切实利益的休假方案竟然统统只是由几个利益相关部门关起门来“包揽”,其改革方案从开始到现在的最后论证阶段一直缺乏民间的良性互动平台,公民在涉及自我切身利益面前居然没有任何的表达渠道,实在是很糟糕,真是不可想象。事实上,不管是当初“黄金周”的制度设计,还是现在的改革方案,都缺乏起码的民声表达通道,公民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如此设计出来的制度,就难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必然无法得到长久的延续,遑论休假的幸福感。
  其实,变革“黄金周”制度也好,传统节日“法定化”也罢,任何涉及公民利益的制度,即便是善意再好的初衷,都应提供一个民声利益表达平台,让公众参与其中,毕竟,一花独秀不是春,缺乏各方智慧的交织与碰撞的改革,只会是一片沉寂,令人厌倦,短命而终。
  “黄金周”休假改革方案理应有民声通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