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交通难题和环境之忧,要求公共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智慧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更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道德———在涉及自我利益时,要摒弃私心,一视同仁,不能让权利的天平向自我倾斜。
9月16日至22日,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在内的108个城市将同时启动由建设部发起的全国首个“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城市的交通供需矛盾,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表示,应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轿车的代价,如上海一般必须花钱买牌照,减少停车场地但提高收费标准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副所长赵杰也表示,应该控制私人汽车发展。(《第一财经日报》9月11日)
面对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难题以及私家车迅猛发展的态势,某些官员或专家学者在研究应对之策时,总免不了要拿私家车说事,美其名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于是乎,提高油价、提高停车费、提高上牌照费、收取交通拥堵费等各种手段都被用上了———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在这方面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私家车数量的激增是导致城市交通和环境压力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与私家车相比,缺乏规范管理且数量庞大的公务车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影响更大。因为,一些公务车在无耗油之忧与公车私用现象突出的情况下,上路的概率更大、行驶路程更长。如此看来,限制私家车发展不如减少公车数量,其功效不仅能起到限制私家车的所有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公共财政支出,以腾出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公共交通。
在公车与私家车的管理上,为什么公共管理者总是喜欢拿私家车开刀呢?显然不是管理者没有注意到公车对交通和环境的压力,也不是不敢限制与管理,而是因为公共管理者在做出公共管理决策之时心存私心,不想去限制和管理罢了。譬如,要是哪个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限制公车,那么这个部门的公务车数量就会减少,导致提出建议、作出决策的这些人也难享受到公车之“乐”了!在公车之“乐”还在为绝大多数公共管理者享受之时,谁会愿意首先革自己的“命”呢?
化解交通难题和环境之忧,要求公共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智慧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更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道德。严格自律、出于公心无疑是公共管理道德的重要规范。这一规范告诉我们,公共管理者在涉及自我利益时,要摒弃私心,一视同仁,不能让权利的天平向自我倾斜。在崇高的公共管理道德面前,我们的相关公共管理部门是不是该反思自己在对待公车与私家车的管理上是否存在私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