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腿变长:县域经济快步发展
    2007-09-07    本报记者:汪延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年增长率从2002年的6.8%到2006年的14%,当我们考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时不得不惊讶于这一数字的变化。而安徽省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开始,县域的发展速度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安徽县域经济出现了“V”型大反转,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县——安徽省无为县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在家门口就业。摄影/李健
县域经济增长的三大拉力

  2002年,安徽县域经济的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严酷的事实,使得安徽不得不正视经济发展中的这条短腿。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之后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一个拐点。据安徽省发改委专家分析,安徽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增长中,政策扶持、城乡一体化、产业转移三大力量的拉动作用尤为突出。
  安徽省政府从2003年起,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省县域重点工业园区财政贴息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贴息。从2004年起,每年筹集1.5亿元左右财政周转金,用于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发展奖励。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每个县建一个工业园区,每个县建一个担保公司,每个县给1亿元开发贷款,每个县每年至少新增1亿元信用社贷款,每个县给一笔财政间歇性资金,选择一批县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
  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南等市有意识地将工业布局向县域延伸,在肥西、当涂、芜湖县、繁昌、凤台等县建立了资源开发、机械加工与制造、产业配套等生产基地,大大加快了这些县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随着沿海经济向内地产业转移步伐的加速,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发展环境好的县域,受到中小投资商的青睐。2006年,安徽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4.82亿美元,增长51.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00万元及以上)493.8亿元,增长62.1%。

县域经济增长的六大模式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干部群众认为,安徽当前县域经济的增长,有着较坚实的产业、资金和市场基础,干部群众的眼界开阔了,思路宽广了,不少地方已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和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子。
  据记者观察,安徽各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已出现了六种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模式:
  一是以肥西为代表的城市配套型。通过引进江淮、昌河汽车生产基地,短短六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6.5亿元,成为合肥首个百亿县。
  二是以芜湖县为代表的产业配套型。瞄准芜湖市奇瑞等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建设机械工业特色工业园,三年间引进江浙投资商500多个,引进资金70多亿元。
  三是以霍山、界首为代表的政府服务型。霍山是一个山区小县,几乎没有发展工业的优势,但其工业化程度却是安徽最高的县之一。其主要做法就是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在骨干企业,霍山县政府派驻了代表,对企业发展进行全程服务。界首市对田营镇的传统铅冶炼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清洁生产的技术改造,使其成为安徽首批循环经济工业园之一,吸引了10多亿外省资金的投入。
  四是以凤台、颖上县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这两个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和化工产业,县域经济出现跨越式增长。
  五是以黟县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型。黟县着力保护皖南古民居资源,精心规划和做大做强旅游业。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形成了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大品牌。
  六是以无为、枞阳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开发型。著名的保姆之乡无为,近年精心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已在高沟等地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缆生产基地,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一系列产业脱颖而出。据统计,安徽目前已有30万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他们带来的资金流、技术流将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相关稿件
· 公积金二次贷款大门仍开着,安徽省暂无限制打算 2007-09-06
· 9月1日起安徽九华山寺庙可免费参观 2007-09-05
· 安徽两百余亿元人民币编织“交通网” 2007-09-03
· 安徽黄山丹霞峰“轮休”三年 2007-08-30
· 安徽省公务车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0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