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9-05 本报记者:李忠将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游客在平塘县甲茶瀑布旅游。摄影/杨俊江 |
|
凉爽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到贵阳市购房。摄影/杨俊江 | 凡是踏上贵州这片土地的国内外游客,无不惊异于这里的满目青山,随处清流,空气清新,无不对这片少有污染的绿色净土产生深深的眷恋。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执著于“生态立省”战略,汲取东部发展的经验教训,正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之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绿色板块”正崛起于黔山黔水之间。 200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省”、“环境立省”发展战略,并将全省实施的各项林业工程整合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六大工程。六大工程的实施,使贵州初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贵州的山川渐渐披上绿装。 现在,贵阳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4.77%,绿化率更达到40.7%;黔东南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成为全国闻名的“生态之州”;赤水市高达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使这个城市的旅游常年火爆;作为我国第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毕节地区也正在摆脱“人口增长——生态恶化——人民贫困”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改善,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森林面积从1998年的8143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055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0.83%增加到目前的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是让后来人受益的长远政绩。为此,石宗源提出,要让环境指标在干部的升降任免中具有“发言权”,让那些制造“生态灾难”者不但得不到好处,而且要被追究责任。 如今,保住青山绿水,不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搞建设,正成为贵州干部的共识。他们认为,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贵州最大的贡献,是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全省节能率达到4%以上。 贵州师范大学环境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晓东说,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是维护中国生态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区,广袤的西部,拥有全国40%以上的森林,保存了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生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物种,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对维护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生态良性循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态环境无价的错误观念,西部生态功能的价值没有被承认,仅靠自身的力量,西部难以承担起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西部面临着“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疑问和难题。 有鉴于此,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买单”,让出力者得补偿,这是保持西部青山绿水永续利用的根本之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