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2007-09-05    本报记者:孙晓胜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2.5%,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首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辛向阳表示,北京市提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咨询、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商业、旅游、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构建立足首都、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服务业体系”,是明智之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当前,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这为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明了路径。二是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升级的基本趋势就是:第三产业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同时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不断增加。北京产业发展高端化趋势明显,在奥运经济、总部经济和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带动下,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内在动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辐射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辐射全国,只要有制造业的地方就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北京作为大都市,在此方面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

  相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规模和比重最高的优势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更为突出。
  事实上,今年前5个月,在所有行业门类中,商务服务业收入增幅最高,达到47%,科技研发业达到25%,金融业19%,信息服务业达到18%。
  据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研究员刘绍坚介绍,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禀赋条件极为出色。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的经济决策中心、市场监管和信息中心,在金融、教育、文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许多领域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优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北京是我国高等学府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最高水准的研究机构,每年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北京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北京还是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现有市级以上科研机构300多所,特别是为科技创新设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承接高层次现代服务业的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在体制、机制和现实基础条件方面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好了准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和供给能力。

经济发展新引擎

  目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
  ——规模大,主导作用明显。据统计,200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到北京市GDP的37.6%,占到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3%。金融、信息服务业等五大行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都超过了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速度快,引领带动突出。“十五”以来的6年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2.8%,高于同期北京市GDP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高达17.8%,科技研发业达到16.7%,商务服务业达到13.8%,均高于同期服务业增加值12.9%的年均增速,规模最大的金融业也达到12%。
  ——智力高,高薪岗位密集。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大专以上从业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信息服务业高达84.6%,金融、科技研发均超过70%,明显高于北京市38%的平均水平。与此相对应,金融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高达9.27万元,信息服务业达到7.15万元,科技研发业4.56万元,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消耗低,率先节能减排。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金融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04吨标煤,信息服务业为0.09吨标煤,科技研发业0.28吨标煤,商务服务业0.32吨标煤,均明显低于北京市服务业0.4吨标煤的平均水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