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进入佳境
访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厅长林回福
    2007-08-24    本报记者:周正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省,经济发展终于进入佳境。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厅长林回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2007年上半年,海南特区的经济延续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势头,GDP同比增长幅度达15.5%。
  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的同时,海南经济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调整到基本持平;在经济效益和质量上,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创建省以来最好水平,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在需求上,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出口持续走旺。更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低13.1个百分点,而全省GDP、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众已从经济高速发展中分享了利益。近年来,海南率先在全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环境质量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南各级财政投入向民生领域、中部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保护领域倾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共赢”的目标。
  林回福厅长认为,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目前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明年,海南即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林回福厅长回顾海南特区发展历程时,用“波折起伏”来形容。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总结了建省办特区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方针,明确提出不与经济大省经济发达地区比速度、比总量,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以质取胜。
  “海南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在工业发展上实施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主战略。”林回福介绍说:“海南虽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这几年我们没有为追求发展而搞重复建设、接受落后产业转移。而是充分发挥大特区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大企业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建设了800万吨炼油、100万吨木桨、60万吨甲醇、15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全省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大企业实力雄厚,技术装备高,控制了污染,所以这几年海南的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优势也保护下来了。”
  林回福认为,海南立足“海洋”、“热带”、“岛屿”等资源特征,壮大了国际性休闲度假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培育建设了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林浆纸一体化、汽车制造及配件、制药业等工业支柱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基本成型。随着特色产业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海南特区的后发优势将更加明显。
  林回福告诉记者,对于海南未来的发展,中央提出很高的期望,要求突出大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召开的中共海南省五次党代会明确了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近期将实施的具体发展措施。
  主要目标和措施是: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城乡整体规划建设,将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经济功能区划、产业分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一个大的系统来整体统筹运作;在把握工业经济总量做大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动工建设东环轻轨铁路、筹划建设100万吨乙烯上下游项目、文昌商业火箭发射基地、海南核电项目,培育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推进洋浦保税港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农垦改革,增创经济特区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生态立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推广各种新型能源,保持和发挥好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