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最新消息: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6.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9%。
自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三个月达到或突破央行规定的3%的通胀警戒线,6月份甚至创造了4.4%的新纪录。此后,专家学者和民间舆论纷纷预测7月份的CPI将达到多少。有人预测可能达到5%,有人说可能达到5.5%——在所有预测中,这个数字是最高的。然而,实际情况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7月份的CPI竟然上蹿到了5.6%!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为“高增长,低通胀”而自豪。当今年物价接连突破警戒线的时候,官方总是不愿意承认“低通胀”的结束,专家学者们也众说纷纭。很多人找出种种理由为不断攀升的CPI辩护,说中国的通胀仍是低水平的、可控的,甚至说中国还没有通货膨胀。但统计数字却很不给这些人面子。在5.6%这个新纪录面前,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中国这一轮的低通胀结束了!
7月份涨价幅度最大的是食品类,涨幅达到了15.4%,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5.2%。很显然,食品类价格大涨是拉动CPI的第一功臣。从结构上看,农副产品及其制品的大幅涨价大大缩小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但这样的大幅调整,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城镇居民难以承受的——毕竟从年初的2%左右到4.4%再到5.6%的跨度实在太大。
中央一再强调,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如果通货膨胀持续,社会就可能难以承受。政府应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应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等提高救助水平,比如提高低保标准,向困难家庭发放物价补贴,这是直接消除通货膨胀负面影响的一种办法。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物价的监督,当然,这不是让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价格,而主要是加强物价方面的执法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至少政府应该保证政府定价目录内的商品不在这个节骨眼上火上浇油。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通货膨胀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遏制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使物价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那么,此次物价大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从而造成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社会上的钱太多了,明显超出了实体财富的价值。原先花1元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2元钱,就是通货膨胀。今年以来,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同时将利息税从20%下降到5%,都是为了把社会上的钱尽可能多地冻结起来或者转为储蓄,从而减少流动的资金,然而收效并不明显。
或许有人要问:央行为什么要印那么多的钞票呢?少投放一些货币不就行了吗?问题就在这里。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央行额外发行了10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而且外汇储备还在高速增长。央行一方面在回收过剩的人民币,一方面又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这样一来,流动性问题怎么能解决呢?
物价上涨的传导(连锁反应)还在进行之中。CPI的攀升有可能还将继续,甚至再创新高。对此,政府当然必须高度重视。而要根治通货膨胀问题,外汇制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