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不能一直在城市“漂浮”
    2007-08-10    作者:马而立    来源:红网

  在前两次成功开展限价商品房申购工作的基础上,成都市房管局决定从8月15日起组织第三批次人群申购,此次申购限价房的条件进一步放宽,允许无自有住房的外来从业人员家庭购房。(《成都晚报》8月9日)

  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那些外来从业人员有了房子就可能扎根蓉城,结束四处租房的生活,从此安居乐业。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成都敞开了自己的博大胸怀,接纳和包容了这些外地游子。
  人有迁徙的自由,在哪里居住、谋生、创业应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可自从有了“户籍制度”这一说,人就被地域深深的禁锢,人的迁徙就不那么自由了。这么多年来,人的自由流动开禁了,但少了那一纸户籍就无权享受城市的公共福利,这其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住房保障体系就与他们无缘。没有自己的住房,他们被房主驱来赶去,居无定所,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直在空中飘着,没着没落,辛苦心更苦。
  或许,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住所就是“北飘一族”的由来,事实上哪个城市都有“飘族”。“飘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缴税金一分不少,GDP统计中有他们的努力,但在“人均”时却是按城市户籍人口。同样地,制度设计时,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福利财政安排时从来不会考虑他们。
  “漂族”是城市的边缘人口,他们大都是工薪阶层并不富裕,大都是年轻人没有积累,孩子入托入学、就医、购房等对外来人口的限制,给他们设置了高高的门槛。于是,除了子女教育这些耽误不得的事,其他钱他们能不支出就尽量省下。其中,城市高昂的房价就令他们望而却步。他们对城市并无多少好感,却又舍不得离开城市,渴盼着有一天融入这个城市,成为城市正式的一员。
  城市是土著的城市,户籍壁垒存在一天,外来从业人员受歧视、受不公平待遇似乎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这是一种明显的不公平,是一种“血统论”。眼下,彻底废除户籍制度很难,但给外来从业人员一个“市民待遇”应该还是能做到的。起码,像成都这样,给他们一个购买限价房的机会,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之所,结束四处飘泊的生活,产生些许归属感。
  城市,应该有这个雅量和包容精神,成都这一举措或许就有着破冰意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