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8-10 本报记者:陈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
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 | “如果你爱他,请把他送往云南,因为那里就是天堂!”——一句流行网络的经“好事者”篡改的诗句准确概括了云南特色。几年来,丰饶的云南文化逐渐形成世人瞩目的“云南现象”,成为继旅游、烟草等名片之后又一枚耀眼的标签。 云南文化产业从2003年开始大步迈进,一系列文化体制的破冰之举随后跟进,不仅拥有丽江这样的全国文化产业改革试点,更推出6个改革试点州、15个文化特色试点县,在探索如何将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市场密切结合方面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锐意创新,大胆变革。 目前蜚声海内外的《云南映象》就完全采取了民营资本开拓市场的运作方式,不仅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囊括5项大奖,更成功举办了近千场海内外商演。另一部同样民营的大型民族风情舞蹈诗《丽水金沙》也在4年前亮相丽江,迄今演出3000多场,成为国内长演不衰的旅游精品晚会。随后跟进的还有大理的《蝴蝶之梦》、西双版纳的《勐巴拉娜西》等大型民族歌舞,均在市场经受住了检验,大大提升了云南旅游的文化品味与内在感召力。 2005年,云南还结合“天然摄影棚”的地缘优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影视试验区——“中国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先后建成昆明玉龙湾、曲靖翠山、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七大影视拍摄基地,吸引了《无极》、《千里走单骑》、《神话》等近百个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本土50多家影视机构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作了不少民族风格浓郁、特色鲜明的云南题材影视作品,如《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好大一对羊》、《高原女人》。 民族文化旅游仍然是云南建设“人文天堂”的桥头堡。云南将紧扣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主题打造云南民族村、版纳傣族园、德宏景颇风情园、泸沽湖摩梭风情女儿国、香格里拉藏族村、腾冲和顺侨乡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园和生态村,充分展示云南的民族魅力,探索与旅游联姻互动的永续发展之路。 云南也是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头兵”,先后出台了为民族民间艺人命名、全省普查、建立保护名录和颁布法规等在全国领先的重大举措。同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传承,如濒临灭绝的东巴造纸和傣族造纸术,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前者已经在丽江古城作为一种工艺品获得了一席之地,后者通过日渐兴起的普洱茶产业,成为包裹茶饼最好的材料。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丹增作过如下比喻:云南是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拍摄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几句点评无疑是精品迭出的文化“云南现象”的形象注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