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讯
2007年5月,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装备制造业界的瞩目:上市公司东方电机公告称,将通过收购方式获得其母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简称东电)持有的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全部股权,实现东方电气主业整体上市,一个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气电“五电并举”的上市公司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建设的提速,以东电、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简称二重)等企业为代表,志在“装备中国”的重装制造业体系在四川盆地迅速崛起。
|
四川德阳市东方电机厂生产的三峡水轮机主轴运往三峡电站。新华社记者
陈燮 | 工业强国的“身份证”
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装备制造业则是为制造业提供生产工具的基础行业,是工业强国一张重要的“身份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 四川的装备制造企业都是共和国的“长子”:二重1958年建厂,是21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东电也始建于1958年,下辖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东方锅炉三大动力企业,是国家规划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方电气艰难起步,自力更生,研制大型发电机组。集团总经理斯泽夫回忆说,当时国家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咬牙苦干11年,终于在1983年研制出东方首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方电气人自豪地称其为“争气机”。 二重集团副总经理曾祥东也感慨地说,二重与共和国一起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上世纪70年代,舞阳钢铁公司特厚板轧机的设计制造成功,使二重与冶金装备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二重产品构成中,冶金成套装备占据了“半壁江山”,也凝聚着二重人自主创新之路上最多的汗水。
从“闭门攻坚”到“开门取经”
重大装备制造业被誉为“脊梁工业”,而领军企业更代表着“脊梁”的硬度。四川与黑龙江并称我国重大装备的两大基地。如果说四川装备制造业在计划经济年代的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国际环境,逼上梁山,改革开放后仍然自觉坚持技术上以我为主的技术创新,则是源于对国家安全的清醒认识。 三峡电站的兴建给国内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决定依托三峡电站,在左岸机组招标中“以市场换技术”,东电作为技术承接者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三峡左岸机组。 为了抓住难得的机遇,真正跟“洋师傅”学到真本事,东电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作为三峡水轮机的科技攻关、生产制造和技术改造的总协调,并投资数亿元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消化,东电人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实现了三峡机组定子、转子绕组制造的本地化,分包制造的三峡左岸水轮机组质量精良,为左岸水轮机组提前一年发电作出贡献。
吸收再创新 铸就竞争力
东电、二重等企业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最成功的技术消化吸收者,也只能跟在创新者身后亦步亦趋。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来源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水轮机转轮直径近10米,对水轮机性能参数的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国外多家知名发电设备商经过多年研究设计的三峡左岸转轮虽然效率达到了要求,但由于水头变化大,压力脉动不理想,外国专家也没有提出有效解决办法。 东电工程师石清华等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在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创新,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水轮机转轮水力设计、流态分析和性能预测于一体的水力开发软件系统,自主开发出比左岸机组性能更优越的转轮核心技术,为国内企业赢得了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资格,在右岸机组竞标中一举赢得4台机组的自主研制合同,敲开了巨型机组自主制造的大门。 东电成功研制三峡右岸转轮,标志着我国混流式水轮机水力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达到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了从水力设计到真机制造的独立知识产权,为国内一大批即将开工的巨型电站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彻底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这方面的长期垄断。 2002年,二重在川威950毫米轧机项目开始了首次全线设备总承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包。 二重一名副总工程师说,二重已在中厚板轧机成套设备设计等方面初步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拥有热卷箱、卷取机等36项技术专利。核心技术使企业发展如虎添翼,与国外公司联合制造时,由于关键零部件由国外公司提供,二重承担整条轧线80%的制造任务,却只获得20%的价款,如今技术附加值的提高使二重在实物制造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值成倍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