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2007年四川“十大惠民行动”:件件关系民生 事事体恤民情 |
|
|
|
|
2007-08-03 本报记者:杨三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成都天府广场。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 今年1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一五’时期四川‘十大惠民行动’方案》和《2007年四川‘十大惠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各市州,这标志着四川“十大惠民行动”正式启动: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教育资助行动、医疗保障行动、农村交通建设行动、饮水安全行动、农民工培训行动、农村安居行动、扶贫解困行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翻阅这份长达44页的通知,其所涵盖的内容,无一不事关民生,因而被称为“四川历史上广度、深度、力度空前的改善民生行动”。 惠民行动缘于亲民思路。“十大惠民行动”的提出,基于对四川欠发达的省情的清醒认识。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但均缺乏一个“强”字。全省人均GDP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6%;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74元;全国每13个绝对贫困人口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四川。 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这些问题在四川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改善民生。”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今年2月,四川省长蒋巨峰要求将惠民行动各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4月,又要求将“十大惠民行动”一季度执行情况通报全省,并将相对滞后的项目直接通报各市(州)党政主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 四川各市(州)、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均成立了惠民行动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民主决策机制、督促检查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惠民行动的开展;工作报告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形成,促使惠民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从2月份开始的3个月时间内,全省4500多个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3.6万名党员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结合“十大惠民行动”,着力办好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实事。 紧接着,四川省委于5月底启动
“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作风建设活动。 “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群众在我这里被冷落,不让歪风邪气在我这里产生,不让内江形象在我这里受损害。”——内江市开展的“五不让”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作风整顿的实效。6月13日,3名不履行承诺的机关工作人员受到惩处:两名受到系统内通报批评,一名被辞退。“五不让”活动开展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投诉同比下降73%。 从7月9日开始,一场名为“访民情、解民忧、助民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在乐山市拉开帷幕。市、县、乡三级近7000名干部,深入该市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村组、社区,以进村驻户的形式访民情、听民声,面对面解决基层的矛盾和困难,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完成的“十大惠民行动”目标执行情况通报显示,“十大惠民行动”2007年资金安排总额为309.3亿元,上半年全省各级预算执行总额达到128.1亿元。 “十大惠民行动”实施半年,四川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人均月供养金不低于100元,做到按月足额发放。 部分农村行路难、居住难、饮水难,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十大惠民行动”建成通乡公路1185.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47.4%;建成通村公路10776.9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43.7%。新解决188.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建房1.4万户、民族地区特困农牧民建房1.1万户,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