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西部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解洪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展示和分析了四川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潜力及未来走势。 解洪说,今年召开的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全省将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突出“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着力推进“四个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接下来,解洪用四个“新”概括介绍了四川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发展对策。
|
天府之国的山川宛若上天绘就的自然丹青,哺育了生民,启迪了艺术;今天的四川人将用自己的双手再绘美好的人文丹青。空中俯瞰都江堰。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 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五”期间,四川省经济进入快速持续增长的上升期,年均增长11.2%;特别是从2003年起,全省GDP连续4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06年达到8637亿元,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到18.6%,工业化率达到36.4%,城镇化率达到34.4%。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阶段;是由中低收入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加速迈进的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加速过渡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是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凸显的阶段。
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四川省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扩大,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发展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不足、结构不优、人均水平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全省还有46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167万绝对贫困人口,36个国定贫困县;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70%,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的51%,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高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高30%以上。未来十多年,全省还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每年新增劳动力100万人左右,大中专毕业生50多万人,需要安置转业军人2万多人,就业压力、资源环境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发展明确新目标
根据省情和发展阶段,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根据这一目标,到2011年全省GDP将达1.5万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5:40,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 达到上述目标后,四川将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实现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阶段性目标,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
发展确立新途径
今后5年,全省要努力在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新突破。 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上取得新突破。一是以水电、天然气、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二是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三是以电子信息、钒钛稀土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核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四是以川酒、川猪、川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五是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六是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14条进出川公路为重点,全面建设进出川运输大通道;扩建双流国际机场、九黄机场,建成康定机场;完成嘉陵江、岷江渠化和长江航道整治;新建和改造输气管道2800公里,形成对外通达、对内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着力打造综合实力强的重点区域。加快成都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依托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和成德绵高技术产业带,坚持走集聚型城市发展之路,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国家新的增长极。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搞好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1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加强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2011年长江干流出川断面达到II类水质标准,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兼顾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