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山东竞争力
    2007-08-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卫国: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山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重要的经济智囊团成员。以下是记者与张卫国关于山东竞争力的对话。

  记者:您多年从事产业竞争力研究,您认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山东省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什么?

  学者:这个问题分两个层次。首先,从经济总量的层次来看,我最看好的是山东的现代机电装备业。山东现代机电装备业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山东的一批大企业。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其主要标志是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一批家电企业的崛起,青岛也因此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
  第二次浪潮贯穿整个“十五”期间,其主要标志是以中国重汽、潍柴动力等为代表的一批汽车生产企业的崛起,山东半岛迅速发展成为种类和配套齐全的汽车制造业基地。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十五”中期到现在,其主要标志是以浪潮、中创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的崛起,其中浪潮与微软的国际化深度合作尤其引人瞩目,济南正发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次浪潮中涌现出来的这些大企业,都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海信自主研发的“信芯”、潍柴动力自主研发的12升发动机等,全部是打破此前国外品牌对相关领域垄断的重要成果,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山东现代机电装备业已经从过去的产业价值链末端的“制造加工型”,逐步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自主研发型”转变。
  其次,从技术标准的层次来看,我看好山东的现代农业。“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同样适用。山东连续多年都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农产品从育种、种养到加工环节,都直接与发达国家标准对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来山东农业在国内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除此之外,山东还有哪些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学者:还有三大产业领域值得关注。第一是海洋产业。山东省大陆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长度的1/6,发展海洋产业区位优势明显;青岛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将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第二是新能源产业。山东是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基地,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规模和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国家鼓励利用清洁能源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此外,胶东半岛是中国东部风能发电条件最好的地区,这里将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风能产业基地;加上此前已经立项的海阳核电和乳山核电项目,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是环保产业。山东是全国能源消耗总量最大的省份,单位GDP能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也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空间巨大。目前,山东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环保市场,“十五”期间,山东环保投入约2000亿元,全省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228家,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治理环境污染、综合利用“三废”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材料生产、技术开发等相配套的环保产业体系。

  记者:十六大以来,山东着力打造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都市群”两大区域品牌已经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一段时间里,山东在“区域板块重置”上还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看点?

  学者:我认为下一步山东两大都市圈的发展值得关注。一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即济南与周边淄博、泰安、莱芜、德州、滨州、聊城6个城市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这个区域内已经形成了济南-淄博石化产业带、济南-聊城的汽车产业带等产业集群,区域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正在进行之中,围绕济南的“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基本变成现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即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鲁南经济带,即山东南部临沂、济宁、日照、枣庄、菏泽,这个区域是山东省煤炭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有兖矿集团、枣矿集团等的技术支撑,加上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块整装煤田巨野煤田进入开发期,这里将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以交易额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三位的临沂商贸城为龙头,这里还将建设成为鲁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重要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并带动区域内配套工业产业的发展。

  记者:国家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后,许多人担心山东在环渤海经济圈中进一步被边缘化,对此您如何看待?

  学者: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上升到“十一五”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南端的山东经济发展而言,的确既是机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机遇方面,第一,滨海新区战略的提出,结束了环渤海经济圈内长期以来“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有利于山东省合理定位发展目标,分工明确地融入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第二,山东省相对落后的鲁西北地区临近滨海新区,有望承接来自天津的工业辐射甚至产业转移,从过去山东的边缘地带发展为滨海新区的辐射地带;第三,对山东东部地区高标准建设制造业基地和提升服务业水平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挑战方面,第一,山东工业产业结构与天津十分相似,两地在建设石油化工基地、海洋化工基地、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等方面将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第二,山东和天津都临近日韩,在吸引外资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可能分流一部分原本可能落户山东的外资企业;第三,山东和天津港口腹地资源相似,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将进一步分流山东省内外的腹地资源。
  对山东而言,一方面,山东要积极融入滨海新区国家大战略,近期要加快鲁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与滨海新区进行全方位对接;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半岛都市群”区域品牌建设,推进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