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已经在济南市力诺科技园内并网投入使用,与火力电站相比,该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5吨,减排灰渣3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1.5吨。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
|
海尔在美国市场推出高端冰箱。新华社记者:于大波
摄 | 打开2002年“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版图,山东经济的快速崛起尤其令人惊叹。2002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因此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又一个GDP突破万亿元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到新的台阶;两年后,山东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江苏,从而与广东一起领跑中国经济;另一个两年后,山东与广东一道,携手迈入GDP“两万亿俱乐部”,经济总量直追广东……
投资增长回归理性
山东经济的快速崛起带有明显的“投资驱动型”特色。这一特色自2002年以来表现得尤为突出,成为山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第一引擎”。 2002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5.1%,多年来首次超过20%。2003年,山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大幅度增长,增速高达51.7%,创下多年来历史新高;这一年,山东省50万元以上规模的在建项目43311个,其中仅亿元以上大项目就达到1868个。此后两年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对部分项目紧缩“银根”“地根”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然分别高达37.7%、38.2%。即便如此,由于2003年投资存量较大、部分在建项目继续投资扩大,2005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份。 机遇从来与挑战相伴相随。持续增长的投资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大量涌进山东,使得高速增长的山东经济开始背上了沉重的“能耗与污染”包袱。“沉”则思变,2006年,山东通过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有促有压调整投资方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年初增长37%回落到全年同比增长19.6%,比2005年回落了18.6个百分点;山东经济在多年依靠投资强力拉动增长后,投资开始走向理性。
“群象经济”迈向产业高端
山东大型工业企业数量长期领跑全国,山东经济因此形成了“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的特色,经济学界形象地称为“群象经济”。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轮”动力驱动下,这些大企业充分发挥智力、财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在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群象经济”正逐步向产业高端迈进。 2006年是山东自主创新有声有色的一年,也是山东大企业自主创新厚积薄发的一年。海信集团继2005年上半年成功研制国内首款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以来,2006年继续发力研制“信芯”二代日前已经上市。据海信“信芯”二代的主要研制者战嘉谨介绍,“信芯二代”已具备商业化的成熟条件,海信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使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电视生产商,“信芯二代”在海信电视应用一年仅降低成本所获得的收益就超过2000万元。 海信的发展路径图仅仅是山东“群象经济”向产业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围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按照“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强”的原则,山东选定了100个“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产品;2006年首批启动了36个产品、62个结构调整项目,安排结构调整专项资金2.5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数控机床、集装箱船、汽轮机、应用软件、全氟磺酸树脂及离子膜等一批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高能耗、低消费”仍待改观
山东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能源消耗也不断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山东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导致消费增长的相对乏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山东经济待解的难题。 2004年,山东能源消耗总量超过其能源生产总量,首次成为能源净输入省份,快速增长的山东经济亮起了“能耗”红灯。2005年,山东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609.8万吨标准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耗超过2亿吨标准煤的省份;单位GDP能耗在全国沿海省份中仅次于辽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06年能耗指标公告显示,2006年,山东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6%,下降幅度位居全国第6位;但单位GDP能耗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降耗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消费方面,根据记者在山东、广东两地的调查,仅在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山东就比广东低300元至500元。而同为副省级城市,济南、青岛两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更是远低于相对应的广州、深圳两市。 此外,经济外向型程度相对较低、能够有效刺激消费的流动性人口偏少是山东消费不足的另一大主因。同样是与广东相比,2006年,山东进出口总值达到952.88亿美元,而广东则高达5272.17亿美元,山东尚不及广东的1/5。这一年,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22亿元,但与广东相比仍将近2000亿元的差距。 新一届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6月份召开的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这一增长速度比原定的山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增长了一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山东省在整体发展思路上还首次将“富民”放在了“强省”的前头,分配的天平正在向民生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