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工业化思维应对农业难题
    2007-08-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的农业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但曾几何时,吉林省的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农业大省,财政穷省”的现实让吉林人陷入尴尬,而“卖粮难”的怪圈让很多吉林农民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
  面对这种状况,近年来吉林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坚持抓粮食生产不动摇,一方面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市场,在粮食加工业以及畜牧业、粮食流通业等方面大做文章,向粮食要效益,使粮食的含金量大大增强,卖粮难的“新东北现象”在吉林得到了破题。

玉米丰收让农民笑逐颜开。本报记者 徐家军 摄

告别困扰20年的“卖粮难”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在多年的发展中,粮食始终没有脱离一产的框架,产业附加值低。
  事实上,一粒粒普通玉米经过层层加工,可以生产出4000多种产品,随着加工环节的道道深入,其加工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层层提高,从每吨1600多元直到1.2万多元。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吉林省提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思路,近年来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上大做文章。吉林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投资呈现了多元化趋势,美国嘉吉公司、中粮集团、大成集团等纷纷出资建立加工企业。吉林省依托玉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引导并推动玉米加工企业和生产要素向中部的长春、四平、松原集聚,逐步形成以中部为核心,辐射东部和西部的玉米加工业格局。目前,吉林省仅玉米加工企业已发展到了500多家,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加工品种已达到200多种,从寻常的淀粉,到用多元醇、乳酸等生产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除玉米产业外,大豆、水稻、肉类等农畜产品加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并产生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肉鸡出口量最大的德大集团,拥有世界最大赖氨酸生产线的大成集团,肉牛屠宰量居亚洲之首的皓月集团等。
  如今,这些龙头企业建立的粮食生产基地遍布全省农村,种植面积已达到3600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全省1000万亩水稻面积基本由加工龙头企业全面覆盖,800万亩大豆则供不应求,4300万亩玉米有一半以上实现了订单专用生产。这些粮食还没到收获时节就已被加工龙头企业所订购,全省粮食加工量随之达到了1500万吨以上,带动农户约占全省农户的70%。
  近五年来,吉林省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6.8%,尤其是最近三年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总产量达到272亿公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过去困扰吉林20多年的“卖粮难”已经成为历史。

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认为,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可以给吉林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气象。比如,玉米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会形成竞争,有力地支撑了玉米价格不断上涨,让长年低位徘徊的玉米价格得到了恢复性的上涨,而玉米价格上涨最先得利的就是种粮农民。
  德惠市郭家镇葛家村农民胡秀琴曾算过一笔账:她家前年打了一万公斤左右的玉米,去年能多打2500公斤,按照每公斤一元钱计算就相当于多赚2500元,再加上一公斤多卖0.1元,加起来能比上年多赚3500元左右,相当于过去全年的纯收入。
  吉林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五年呈现出连续增长的势头。2006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1.13元,比2001年增长66.9%,五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0.8%。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3.0%,增幅同比扩大26.8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农牧产品价格上涨是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价格高位运行,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农民出手粮食的综合平均价位为每公斤1.13元,同比增长约10%。上半年出售粮食现金收入同比增长56.6%。二是牧业价格猛涨,其中毛猪的价格涨幅为55.5%,猪肉价格涨幅达49.3%。在此番价格上涨中,农民从中收益很大,去年同期吉林省畜牧业价格处在最低位,而今年上半年则达到最高位,上半年农民人均出手牧业产品收入达443.75元,同比增长35.6%。

形成三足鼎立支柱产业新格局

  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支柱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过去吉林省的产业基本上是汽车和石化在唱“二人转”,如今,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每年的增幅在25%以上,最高的增幅达到49%。2006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左右,至此,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继汽车、化工后又一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原有的汽车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而且支柱产业的集聚效应日渐显著,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所增强。近年来一汽不断向市场投放新产品,今年的7月15日,一汽自主研发的第六代卡车——解放J6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一汽初步形成了自主研发体系。同时,吉林省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由“一个企业”向“一个产业集群”的重大转变,在一汽产品升级换代的拉动下,吉林省汽车产量以20%的速度增长,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远远超过了整车的增速,2006年全省汽车零部件完成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6.3%,比整车产值增速高了15个百分点。石化产品不断向下游延伸,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的比重提高。
  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王祖继认为,较之于两大支柱产业的结构,三大支柱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极大地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今年上半年,吉林省“三足鼎立”支出产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完成产值增幅都在30%以上。支柱和优势产业前五个月累计实现利润118.8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利润94.2%。

寻找粮食安全和工业化思维平衡点

  对于吉林省来说,发展玉米加工业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在地区利益平衡问题上,原先意义上的产区、销区概念应该改变,资本应该更加集中在产区进行发展,吉林省不断提高的玉米产量是吸引市场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认为,玉米加工业不能盲目发展,不能齐头并进“大帮哄”,应该在宏观调控下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吉林省一直把大企业做优做强,在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上做文章,集中扶持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让玉米真正实现精深加工。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一方面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玉米市场价格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一些规模小、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小企业自然被淘汰,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推动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对于今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吉林省将兼顾两个原则:一个是国家粮食安全,另一个是自身粮食产量的支撑能力和效益最大化,到十一五末期,吉林粮食产量很可能达到3000万吨以上,玉米加工业应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逐步发展。

  相关稿件
· “新吉林现象”引各方关注 2007-08-01
· 吉林省长春定点销售盐酸曲马多等药品 2007-07-30
· 吉林投资17亿元建农村泥草房安居工程 2007-07-23
· 吉林干部群众建议给母猪饲养户发“补贴” 2007-07-20
· 吉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