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07年2月7日)
    2007-07-16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6年是上海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029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已连续第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81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81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5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

图1 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540.1亿元,增长1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4%上升到44.1%。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1748.42亿元,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600.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1393.97亿元,增长12.6%。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70.21亿元, 增长19.5%;营业税558.67亿元,增长8.9%;个人所得税131.07亿元,增长17.1%;房产税42.68亿元,增长25.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95.58亿元,增长7.1%;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16.12亿元,增长13.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51.99亿元,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建设改造投资2246.93亿元,增长13.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0.4%;第二产业投资1212.71亿元,增长12.1%,所占比重为30.9%;第三产业投资2698.09亿元,增长9.9%,所占比重为6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46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7.2%;集体经济投资159.31亿元,增长21.6%,所占比重为4.1%;股份制经济投资910.31亿元,下降0.7%,所占比重为2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725.85亿元,增长13.4%,所占比重为18.5%。

图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增长

  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见表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领域价格水平涨幅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4.8%,涨幅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上涨0.6%,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稳中有降。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3%。商品房销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水平下降3.2%。全年房屋租赁价格水平上涨4%。全年土地交易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2%,涨幅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种植业产值123.37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43.4亿元,下降15.5%;渔业产值55.66亿元,增长6.4%。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粮油作物优质化率分别达到95%和7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5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11.3万吨。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保持稳定(见表2)。

表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食用农产品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356个,形成品牌农产品100多个。加快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全年有机肥推广使用面积5.33万公顷,绿肥种植面积2.19万公顷。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市区两级政府农业投入达到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至年末,全市建成5.53万公顷设施粮田、0.67万公顷设施菜田。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203个,其中国家级37个。农业组织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市有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510家,带动农户52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64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见图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56.04亿元,增长13.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223.64亿元,增长6.4%;重工业增加值3232.4亿元,增长16.3%。全年工业总产值1963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316.23亿元,增长14.7%。

图3 工业增加值与增长

  区县工业持续增长。全市区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8%。
  重点发展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78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4%(见图4)。

图4  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4%。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1%。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见表3)。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税金总额679.87亿元,增长13.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7.32亿元,增长12%;实现税金444.59亿元,增长13.7%,占全市工业税金总额的65.4%。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6%。盈利工业企业盈利额129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额209.82亿元,增长12.4%。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8.44,比上年提高13.97点。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210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施工面积14462.5万平方米,增长6.4%;竣工面积5122.77万平方米,增长7.6%。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9.79万元,比上年提高2%。

四、批发和零售业

  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919.43亿元,比上年增长9.1%。
  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最高(见图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328.3亿元,增长13.3%;穿的商品零售额425.7亿元,增长11.6%;用的商品零售额1566.55亿元,增长12.8%。餐饮业、家居和通讯类商品全面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93.2亿元,增长15.3%;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92亿元,增长17.9%。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9.6万辆,比上年增长5.3%,其中轿车8.8万辆,增长5.7%;移动电话230.29万部,增长23.5%;摄像机6.55万台,增长9.4%;脱排油烟机39.18万台,增长12.5%。

图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

  各类连锁商业持续发展。至年末,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0791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2414家,便利店4142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12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商品市场发展加快。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550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020个,全年成交额3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640亿元,增长10%。年内完成300家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建设。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不断加快。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8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72605.33万吨,比上年增长5.6%。旅客发送总量10205.42万人次,增长7.6%(见表4)。

表4  货物运输量与旅客发送量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年内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全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37亿吨,比上年增长21.3%,位居世界第一大港。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0.1%,居世界第三位。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40.9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9.2%;进出港旅客达到4601.54万人次,增长11.3%。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2996.76万人次,增长11.9%;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1604.78万人次,增长10.3%。
  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城市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年内新辟和调整公交线路154条,中心城区新辟公交专用道31.73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年内3号线北延伸、2号线西延伸相继投入试运营。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营运线路长度达到140.2公里(不包括磁浮线)。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944条,公交运营车辆1.7万辆,运营出租车4.8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4.7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6.56亿人次,增长10.4%;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7.4亿人次,下降1.5%。
  各类民用车辆拥有量继续增长。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民用车辆238.12万辆,比上年增长7.4%,其中汽车拥有量107.04万辆,增长12.5%。在民用汽车拥有量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0.94万辆,比上年增长24.2%。
  邮电业务发展加快。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554.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3.57亿元,增长13.2%;电信业务总量511.41亿元,增长36.2%(见表5)。

表5  邮政电信业务

  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6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31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6家。全市已有旅行社87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3家,国内旅行社826家。旅游入境人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60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见图6)。其中,入境外国人485.4万人次,增长7.3%;港、澳、台同胞120.27万人次,增长1%。在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中,过夜旅游人数464.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68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7326.64万人次,增长7.7%。国内旅游收入1419.94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图6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

六、金融和保险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5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家,保险类机构54家。至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563家(不含外资银行同城支行),其中,银行类机构109家,保险类机构281家,证券类机构90家。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05家,其中年内新增5家。在沪经营的63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资产总计达到5094.43亿元,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3家,人民币资产总额达到1923.63亿元。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在本市筹建。
  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454.88亿元,贷款余额18603.92亿元(见表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4114.4亿元,现金支出24708.3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593.95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继续提高。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51%,比年初下降0.55个百分点。

表6  金融机构存贷款

  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至年末,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数1126只,比上年末增加57只,其中股票886只,增加8只。全年通过资本市场筹资17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倍。其中,发行新股筹资1180.23亿元,增长40倍;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534.1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发行可转换债券28.77亿元。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84.9%,期货市场成交金额增长92.8%,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金额增长68.3%(见图7)。全年黄金市场成交金额2045.5亿元,比上年增长75.1%。钻石市场成交金额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年内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开业,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落户。

图7  证券、期货、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额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0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1.33亿元,增长15.3%;人身险保费收入305.72亿元,增长24.4%。在全年保费收入中,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8.01亿元,增长3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财产险45.17亿元,下降4.4%;人身险46.13亿元,增长14.8%。

七、对外经济

  上海口岸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4287.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进口总额1621.89亿美元,增长17.3%;出口总额2665.65亿美元,增长25.5%。
  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27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见图8)。其中,进口总额1139.16亿美元,增长19.1%;出口总额1135.73亿美元,增长25.2%。私营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15.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759.35亿美元,增长23.3%;国有企业出口248.74亿美元,增长20.3%;集体企业出口12.02亿美元,增长23.8%。

图8  外贸进出口与增长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加工贸易。全年一般贸易完成出口433.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加工贸易出口637.69亿美元,增长22.9%。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2.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9%;机电产品出口754.15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6.4%。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巩固(见表7)。

表7  外贸出口市场结构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061项,比上年下降0.7%;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45.74亿美元, 增长5.4%;实际到位金额71.07亿美元,增长3.8%。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67.13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达到46.1%。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8项,比上年增长13.4%;合同金额105.36亿美元,增长4.2%。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7个。总部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年内新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30家、20家和26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54家,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
  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实到资本金(营运资金,下同)51.67亿美元,当年新增15.99亿美元。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实到资本金30.67亿美元,当年新增4.12亿美元;保险机构实到资本金6.43亿美元,当年新增0.73亿美元;证券机构实到资本金14.57亿美元,当年新增11.14亿美元。
  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批准对外投资项目75项,投资总额5.3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7346项,比上年增长4.9倍;合同金额54.57亿美元,增长1.2倍;实际完成营业额47.02亿美元,增长1.4倍;派出劳务人员1.57万人次,增长22.1%。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72个。
  世博会筹办工作全面推进。年末已有10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确认参展。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园区1.8万余户居民动迁全部完成。至年末,世博会规划区动迁腾地率达到50%,年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八、浦东改革开放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深入,浦东新区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新区全年实现增加值2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见表8)。陆家嘴功能区域依托金融贸易优势,金融机构加快集聚。至年末,已有380余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进驻。外高桥保税区现代物流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年物流企业营业收入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344万吨,比上年增长6.6%;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7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7.9%。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功能不断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建设。全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7.1%;生物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亿元,增长16.4%。

表8  浦东新区主要经济指标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三个着力”的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60项具体改革事项中,70%已经展开,国家10多个部门在浦东开展了20多项改革试点。浦东新区经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减行政审批事项近70%。

九、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2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8.7%。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投资703.24亿元,市政建设投资249.84亿元,公用事业投资56.23亿元(见表9)。年内铁路上海南站、中环线浦西段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和一批黄浦江越江通道、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市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达到581公里。

表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1138万立方米。全年全市用电量990.1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7.4%。至年末,全市家庭人工煤气用户230.02万户;家庭液化气用户260.5万户;家庭天然气用户达到216.9万户(见表10)。

表10  公用事业

  房地产业保持基本稳定,宏观调控效应不断显现。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75.5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增幅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10938.75万平方米,增长4.6%;竣工面积3274.27万平方米,增长5.8%;销售面积3025.4万平方米,下降4.2%,其中商品住宅受配套商品房销售量减少的影响,全年销售面积2615.49万平方米,下降8.1%。而据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统计,2006年全市市场化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2004.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177.08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841.04亿元,下降3.4%。全年存量房成交过户面积1706.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4%。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13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见图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813.43亿元,增长17.2%;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4.91亿元,增长14.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99.55亿元,增长18.1%。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296.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7.5%。

图9 信息产业增加值与增长

  信息技术应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进一步深化。全年政府部门主动公开信息4.88万条,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1.18万条,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7533件,同意公开和部分公开率达到79.4%。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全年“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主页访问量达2093.46万人次,实现网上办事和服务1671项。电子口岸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电子口岸平台的企业电子支付金额达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189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数字证书累计发放71.8万张。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全市累计有406.3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其中188万人次取得合格证书。
  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至年末,集约化信息管线累计敷设2451沟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30沟公里;互联网用户达到957万户,增加15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35.2万户,增加8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48.12万户,增加20.82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200.3万户,增加14.64万户;卫星站点831个,比上年末减少84个。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见表11)。

表11  信息技术应用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加快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0所;普通中等学校945所;普通小学626所;特殊教育学校28所。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数持续扩大,中等学校和小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数继续下降(见表12)。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杂费全部免除,受益学生达到85.1万人。享受高校帮困奖学金的大学生4.59万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办法,减免和奖励2.5万余名中职学生的学费。

表12  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情况

  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16所民办普通高校,在校学生7.86万人;126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9.3万人;22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2.94万人。至年末,全市共有成人高校21所,在校学生19.46万人;成人中等学校52所,在校学生3.32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827所,累计结业人数达161.74万人次。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年内颁布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与之相关的 “36条”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7.8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见图10)。

图10  R&D支出及其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953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25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675项。科技创新成效不断显现。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3.6万件,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发明专利1.21万件,增长15.4%。全年专利授权量1.66万件,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发明专利2644件,增长32.4%。5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专利申请789件,其中发明专利609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86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占84.1%;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98.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87.2%。至年末,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327项,其中80%的项目已实现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2864亿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6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年内新认定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交易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82万项,比上年下降6.9%;合同金额344.43亿元,增长48.6%。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俄罗斯年“圣彼得堡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6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133项,其中京剧《廉吏于成龙》被评为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至年末,全市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6个,艺术表演团体96个,公共图书馆28个,档案馆41个,博物馆106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9部。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共有公共广播节目21套,公共电视节目26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7.89亿份,各类期刊1.83亿册,图书2.54亿册。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广泛开展。年内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级各类群众性业余团队活动38万场次,3570万人次参加。年内新建社区信息苑100个。
  以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至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519所,卫生技术人员10.9万人(见表13)。年内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完成300所郊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表13  卫生机构情况

  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年内成功地举办了F1世界一级方程式上海站锦标赛、2006年特殊奥运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网球大师杯赛等28项37次国际体育赛事和33项55次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在全国最高级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得34.5枚金牌,位列全国第二。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上海运动员共获得23.5枚金牌,平1项世界纪录,打破1项亚洲纪录和2项亚运会纪录。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年内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节、第十三届市运会等26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健身环境日益改善。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130个,其中年内新增54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测试站80个。建成街道(乡镇)健身苑201个,居(村)委会健身点4537个,配置各类健身器材8.2万件。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12万人,出生率为5.95‰;死亡人口9.8万人,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815万人。
  优化创业环境,完善以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导向的就业政策。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605.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09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29.32万人,增加8.02万人;非正规劳动就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51.44万人,增加6.13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6.3万个(见图11),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13.7万人。不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生活困难人员新增3.5万人。职业培训取得新进展,为36.3万失业、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了职业培训个人账户。全年全市青年职业见习学员达到1.2万人,见习后一次就业率达到59.7%。至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7.8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4%。

图11  新增就业岗位情况

  至年末,全市有12.9万名当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6.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提高,全年大学生申请创业项目164项,使用创业基金2676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668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9213元,增长10.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62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841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06元,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652元,增长12.4%。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175台,影碟机99台,组合音响48套,移动电话200部,家用电脑91台,热水淋浴器93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67台,轻骑、摩托车74辆,洗衣机89台,热水淋浴器83台,移动电话148部,影碟机31台,家用空调99台,家用电脑38台。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至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80.28亿元,当年新增106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701.97亿元,新增650.36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778.31亿元,新增417.64亿元。
  居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854.15亿元,比上年下降8.8%。建成为住宅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334万平方米。旧区改造继续保持合理规模。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积848.4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动迁居民7.69万户,比上年增长3.2%。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7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见图12)。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4%。

图1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

  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达到22397户。年内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587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综合整治517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772.41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476.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7.4万人。小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参保人数达到139.76万人,其中被征用土地农民参保人数94.71万人。至年末,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279万人。至年末,有6.28万人参加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保险。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90元/月提高到750元/月,城镇低保标准从300元/月提高到32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340元/年提高到2560元/年。
  医保改革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18.66万家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共730.67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16.97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至年末,有180万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纳入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
  扩大社会福利与救助覆盖面。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加强。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505家,床位5.97万张。其中,年内改扩(新)建养老机构142家,新增养老床位10206张。在全市养老机构中,由社会投资开办的218家,床位2.72万张。至年末,全市有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为10.5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7万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年内有5.96万名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市有53.19万人享受政府救助,比上年末净减2.54万人。其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13万人,净减1.61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16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61万人。全年全市共有6.28万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7680.6万元。稳步推进残疾人救助事业。年内新办福利企业30家,新安置504名残疾人就业。年内新建盲道151.4公里,铺筑坡道975处,完成940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改造。

十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10.85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4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8%。全市区域月降尘平均值为8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9.1%。全年建成37.34平方公里“无燃煤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87.9万吨/日,比上年增加16.9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全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00吨/日。
  城市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年新建绿地1691公顷,其中公共绿地808公顷。年内相继建成炮台湾湿地公园(一期)、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北外滩(置阳段)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全年新建居住区绿地473公顷。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至年末,全市有125座城市公园实行免费开放。林业建设平稳发展,年内新增造林面积4394公顷,其中防护林38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1.6%。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本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1799人,比上年下降11.4%。其中,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97人,下降3.9%;道路交通事故6584起,造成1231人死亡、666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292万元;火灾事故4524起,造成45人死亡、5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292万元(见表14)。全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175人,下降21.2%。

表14  交通事故、火灾情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较重;就业压力仍较大等。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上海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全市生产总值中其它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相关稿件
· 上海银监局:3108家银行机构在沪"同城竞争" 2007-01-31
· 上海汽车公布中高级轿车荣威750价格及配置 2007-01-31
· 上海:黄金饰金基准价调整为192元/克 2007-01-30
· 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开始整合内部资源 2007-01-30
· 上海首例隐瞒境外存款案 200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