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市场:门已开,路还长
保监会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2007-07-12    张颖    来源:国际金融报

  昨日,保监会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政策措施。
  《规划》指出,近年来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业务发展、主体培育以及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基础弱,功能与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尚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是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中再一家独大

  “本土资本对进入再保险市场兴趣不大,他们更愿意进入直接保险市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分析道,这是因为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受分保意识缺乏等因素影响,“这部分市场份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据《规范》提供的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6年,全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2.23个百分点,低于直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12.76个百分点。
  “事实上,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掌握在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手中。”一家外资再保险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指出,随着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再集团注资40亿美元,以及中再集团计划年内以A+H形式上市,“中再集团的承保能力将进一步扩大,并可能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保险业专家分析称,中再集团一家独大并不利于我国再保险业的整体发展。
  截至2005年底,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共6家,其中,中资公司3家(1家集团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资分公司3家。
  有专家提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的大型再保险集团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形成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再保险市场格局应该是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目标。

外资谨慎观望

  根据《规划》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将会有更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际知名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对此,郝演苏认为,这一局面,有助于我国再保险市场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等国际知名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先后在华开设了分支机构,劳合社获准在中国设立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此外,法国再保险公司和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分公司,分别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和人身险再保险业务。“显然,与本土资本相比,外资更愿意进入中国再保险市场。”郝演苏分析道。
  对此,新加坡再保险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吴承刚在记者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同观点。他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大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但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外资再保险在中国仍以观望为主”。
  同时,吴承刚指出,外资保险目前主要参与一些大型商业保险的分保,“但中国保险公司给出的费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外资保险一般不会承保这部分业务,这也是造成外资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规划》在最后明确,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时间,把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成为市场主体数量适宜、经营行为规范、承保能力与偿付能力充足、竞争实力较强、业务结构合理、产品服务丰富多样、风险有效分散、再保险保障机制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能够引导和支持我国直接保险市场发展的现代再保险体系。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