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校园“练摊”忙
离校物品浪费大 旧物循环无渠道
    2007-07-11    张牧涵    来源:市场报

大学生的废旧回收站
  7月初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最后期限。连日来,《市场报》记者在多所大学校园内看到,不少毕业生在校园内“练摊”,“挥泪大甩卖”。而更多毕业生则把自己的物品低价卖给收废品的小贩或干脆扔在宿舍内一走了之。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不少离校学生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导致每年毕业时,在校园内部会形成不大不小的浪费。

毕业生“练摊”

  记者发现,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有了节约意识,纷纷在离校前夕练摊卖东西。“这本《高等数学》10块钱,别讨价了,你用完还能卖给下边的用呢!”记者在北京人大西区食堂门前看到一位摆摊毕业生正和一位师弟讲价。连日来,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看到,主干道和食堂周边都是毕业生摆起的地摊。每个毕业生都在自己面前摊开的报纸或是桌布上摆满了物品,身边还有个大盒子,里面放着地上陈列不开的各色小件物品。一些要去外地工作的同学把自己的自行车也卖了,引来不少买家。
  在北大摆摊的袁姓同学告诉记者:一些理工科的同学已经开始在网上贩卖物品。
  记者登录各大学的BBS发现,近期跳蚤市场板块的热度果然飞速蹿升。而一些专业分类信息网站也瞄准了这个特殊市场,组织起离校学生的物品交换和甩卖活动。“6月起,网上多了很多毕业生甩卖旧物的帖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东西都极有价值,不少物品还是一些人发帖寻找的东西。眼看他们彼此错过,一些本应发挥价值的闲置物品被贱卖,我们便萌发了组织互换活动的想法。”
  开展相关专项活动的客齐集网站告诉《市场报》记者,这种网上互换和甩卖活动效果不错。人大学生小张说,自己把所有用不上的东西一股脑全部弄上网,饮水机、篮球等都已“慷慨”送出,“与其当废品卖了,不如送给有需要的人。”

多数物品扔了

  不过,记者了解到:毕业生至少一半的物品依然扔掉或贱卖给小贩。传媒大学学生小车告诉《市场报》记者:“我刚刚卖掉了盖了3年来的被褥,只要3块钱,人家还说不愿意收呢!离校时也就带走不到1/3的东西,大多数都这么卖了或者干脆扔宿舍里。”
  《市场报》记者询问了不少实体地摊的摊主,他们也都表示:多数物品都卖不出去,最后只好当废品卖。一位人大女同学说:“那么多书,最后就论斤卖了,4毛钱一斤,估计还缺斤少两,心疼,可是没办法啊!”收废品的小贩这时最高兴,他们以3元的价格收购被褥,如果只卖褥子则只给1块钱,基本白拿。有的小贩看到学生宿舍里的电脑还高喊:“论斤称!”

国外课本循环用

  记者在不少宿舍里看到,毕业生留下的东西五花八门,很多还是八成新。传媒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曾给“红十字会”打电话,但那边要求捐赠者自己送去,“我当时特郁闷,离校时都忙晕了,哪有功夫跑趟红十字会啊!”采访中,和这位同学有相似看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表示: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设立回收机构,将毕业生物品以适当价格回收,再发放给贫困同学;或是请慈善机构在离校时期进校设点,大家都很愿意献个爱心。
  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告诉《市场报》记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离校带来的浪费现象值得关注。首先是书本,国外课本循环使用现象非常普遍。对一些每年都用的教材,完全可以循环使用,不该卖废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他表示:美国的学生都很有商品意识,上学时购买的书本、汽车等基本都是二手的,毕业前夕再以更低的价格卖掉。毕业生通过这些行为使商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对整个社会都是资源的节约。韩晓平对同学们提出的“红十字会”等机构进驻学校的建议也很赞同,他说:慈善机构可以让同学们在离校前将被褥、衣物等进行清洗,或是接受捐赠后集中进行清洁工作,这也可以解决捐赠物品短缺的问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