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6-22 本报记者:杨玉华 肖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对于今年的粮食价格,一些从事粮食收购的经纪人比较看好。安徽省颍上县运河镇的粮食小贩牛家明说,今年新粮上市之初的收购价就高于去年,“去年我们收0.63元/斤至0.64元/斤,今年开始就收到0.65元/斤。”牛家明说。对于今后的粮价走势牛家明很看好,因为现在本地加工企业收的不多,主要是粮站在收,执行的是最低收购价,拉动整体收购价上涨;而且市场上也有很多南方的收购企业也来本地“抢粮”,“估计小麦价格不会低的,可能还会上涨。”但是这一惠农政策效应却因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大打折扣。不少农民反映,粮食涨起的价格实际已被生产资料的价格抵消了,农民并未从惠农政策中得到大实惠。他们呼吁国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生资价格上涨,不要总让农民的利益被侵占,出现“谷贵也伤农”。 定远县是安徽的产粮大县,在该县的定东粮站,记者碰到了前来卖粮的村民陆培西,当记者问他对今年的托市收购价是否满意时,他嘴一咧苦笑道:“这粮价近两年才涨一点,农资就跟着往上蹿,这边涨的还不够那边拽下的,所以现在没几家靠种地生活的。”陆培西说,这两年化肥、种子价格一直在涨,今年柴油价格更是贵,涨到三四块钱一斤,造成种粮成本不断抬高,一亩田里根本刨不出什么钱。他算了笔账,他家今年一亩地收600多斤麦子,按照最低收购价政策,每斤6毛9,一亩地收入414元。除去化肥70多元,种子65元,机耕机收70元,农药10元等成本约215元,一亩小麦纯利润不过199元。“这还不算人工费用!”陆培西说。 家住淮南毛集区河口村的纪中户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种地不赚钱!”他说,肥料、种子、柴油、农药都贵,抬起的粮价不够这些成本了。“俺们这块都没人种地了,年轻人快跑尽了。你看那边有的麦都黄了,也没人收。” 由于青壮年人普遍不愿意种粮,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带来困难。凤阳县农委副主任许华新说,现在生资价格上涨造成农民种粮利润很薄,一家最多就10亩、20亩地,再怎么种也赚不到多少钱。因此农民只要干得动离得了家都进城打工了,只剩下走不了的老人在家种地。他们因为年龄、体力和知识结构的局限,种地都是按照老习惯和跟别人走,疏于田间管理,要对他们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很困难。 一些农民和基层干部认为,目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始终保持在一个价位,面对种粮成本的提高,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 同时,对当前不断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要采取有效的监测调控手段,平抑和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势头。另外,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或者适当提高托市收购价格,带动粮价进一步增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