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标准与忽必烈的眼光
    2007-06-19    大丫山    来源:华商报

  近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建设部验收并正式发布,它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但此标准受到质疑,北京大学专家叶文虎便声称:“最好不要动不动就出标准,标准容易造成事物发展的‘固化’,导致‘千城一面’”。(6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这种担忧绝非杞人忧天。自《标准》披露之后,一些城市已经争相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力创宜居城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罗亚蒙也表示,支持各城市使用本标准开展“宜居城市”自测工作,未来将推动国家出台强制政策,把“宜居度”纳入对地方城市政府的强制要求。显然,以上这些信息确实隐含着一种趋势:“千城一面”。
  “千城一面”好吗?非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继续聚集下去。然而,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聚集到城市”的目的显然是不同的。豪华与热闹、“宜资”与“宜商”、平民化娱乐设施与大众化公共资源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人们选择城市的理由,《标准》不可能做到“标”而“准”!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所谓《标准》的推动下,一些城市管理者大挥手笔,拿着《标准》在城市之间横向比较,结果导致城市不顾自己条件,重新规划、布局、开发、修建,不该掀倒的老建筑掀倒了,不该破坏的历史文化景观破坏了……抛开巨大的浪费不说,光就城市原来拥有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等等,在所谓“宜居”的旗号下变成一片片统一的水泥地、红砖墙,就足以令人痛心。
  城市面貌趋同的悲哀有多可怕,从元朝皇帝忽必烈对马可波罗描述一座座城市时作出的反应可以看出——— 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见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著作《看不见的城市》)
  忽必烈之所以会认为“不必动身旅行”,那是因为马可波罗所讲述的只是一些没头没尾的旅行见闻,他没有把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等了然于心,以至忽必烈皇帝看出的城市都是“千城一面”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标准》恰恰是在忽必烈这种“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之思路下延伸出来的东西,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按同一个标准出来,想必人们也只好被迫“不必动身旅行”了。
  一千个市民就有一千个宜居的标准。一个城市到底适不适宜人居住,应考虑当地人的看法,这就如同四川菜很辣,潮州菜很淡,你要评比哪家的饭菜好吃,得看众人口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