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价粽子 行贿受贿照样猖獗
    2007-06-18        来源:南方新闻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引申到商品中,那就是“天价之下,必有欺诈”。眼下就是端午节,举个“天价粽子”的应节例子:南京去年就出现过1988元的“鲍鱼红酒相伴粽”,广州也出现过价格不菲的“鱼翅粽”。不但高价,粽子一族还有“新意思”,纷纷取洋名,比如忌廉栗蓉粽、西式粽子、XO酱蚝豉虾干粽等(《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

  当然,洋名其实无所谓,问题在于“天价”之内的“欺诈”。南京的1988元的粽子,其实真正的卖点是鲍鱼、高档红酒,粽子不过贡献了“名誉权”,小配角而已,业内人士也说,真正的粽子的成本“一般在1.5元左右,不会超过3元”;而广州的“鱼翅”粽子,则被揭露出鱼翅只是噱头,其实大多还是用猪肉来糊弄消费者的。可见,如果要买“天价”的粽子,其本意自然就不在以糯米、猪肉等为原料的传统粽子——似乎的确是在欺诈。
  这就让人生气了,把“天价粽子”和刮了很久的“天价月饼”风联系起来就更让人生气。“天价月饼”从出世就遭人诟病:一是你卖的东西主要不是月饼,而是借用月饼名誉的高价“配角”如名酒金银等,这是商业欺诈;二是买这些名不副实的“月饼”的人,不是自己用来赏月享用,而是当成礼品,大行贿赂之勾当。因此,遏制“天价月饼”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当时就有认为这天价乃“商品经济规律”的人预言,只要有需求,你灭了“天价月饼”,还会有“天价粽子”、“天价元宵”、“天价××”前赴后继的。言犹在耳,“天价粽子”已经登堂入室了。
  实际上,月饼和粽子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定食品,长期以来和“乡土”、“低价”为伍,在崇洋心理和农业技术都很发达的今天,洋气的蛋糕、洋气的巧克力(更洋的名字叫朱古力)、五颜六色的水果在节日市场上高歌猛进,而据说含有“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的文化含义的粽子和月饼则节节败退,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这也曾经让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节日的仁人志士们很是着急过。
  如今,商家在金钱的感召下,把粽子月饼们重新包装现代化一下,利用经济学家所说的“炫耀性消费”,让这些传统食品再吸引一下人们的注意,似乎是无可厚非。如果担心“挂羊头、买狗肉”,担心“借礼品行贿”,有关部门应该多花力气去抓行贿受贿的当事人,而不必对“天价粽子”、“天价月饼”耿耿于怀的——否则,没有这些天价商品,行贿受贿照样不亦乐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