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来水膜技术时代会否席卷而来?
    2007-06-08    邬晓薇    来源:市场报

  5月下旬爆发并愈演愈烈的无锡太湖蓝藻导致城市自来水供应陷入困境事件,使5月27日浙江省慈溪市我国第一套“双膜法”市政水处理项目的正式交付使用格外令人关注。来自全国市政水业领域的设计院所、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厂的80多名专家学者,对这座位于杭州湾新区的水厂投去了一个个问号。

“双膜法”受到特别关注

  杭州湾新区水厂是设计上首次将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即“双膜法”应用于市政水处理的工程。膜分离技术历来被认为是“神奇但娇气、昂贵”的水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几乎可以实现一切液体物质的分离和浓缩,能去除水中差不多99%的各种离子,因此,不仅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石化、钢铁等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废水循环利用,应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中的脱盐处理,还被广泛用于各种饮用纯净水、医用超纯水的制取。但由于膜技术设备成本高、对水源的水质要求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差,因此,在我国把膜技术应用于市政自来水尚属空白。
  这个水厂以四灶浦水库作为水源,而该水库原来长期用于当地农灌、旅游、养殖,水库水质受到一定污染,氯化物、耗氧量和氨氮三项指标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的二级水质标准。此外,由于水库地处沿海滩涂,地表水中盐分很高,每逢春秋两季梅雨季节,水质波动特别大,如果遇到水中衍生的一些藻类侵袭,种种因素均会对膜材料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系统无法运行。
  就在杭州湾新区水厂项目建设开工之际,国内就有三四个大型“双膜法”水处理工程连续“趴窝”,并且这些工程也都是业内技术实力很强的水处理公司设计承建的。
  因此,杭州湾新区水厂自工程开工前论证、施工建设直至投入运行,一直备受关注。
  杭州湾新区水厂是两年多前建成的,2年半的运行实践证明,水厂工程不仅工艺设计创新独到,设备运行正常,系统运行平稳,而且出水水质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甚至还远远优于市政饮用水标准,处理后吨水价格仅1.9元。
  慈溪市没有大的河流流经,水源主要来自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人均拥有量40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5。而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百强县(市)的慈溪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即将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又给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城镇供水与用水矛盾日趋严峻。市政府多年来不得不从80公里以外的绍兴汤浦水库买水,每天买20万吨,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此次运行的杭州湾新区水厂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工程5万吨/日,二期工程15万吨/日,远期工程35万- 40万吨/日。首期运行的5万吨/日市政供水,可以满足目前杭州新区工业、生活、消防、浇灌等用水。
  专家们特别关注的,还在于这一项目具有的示范意义。资料显示,浙江省有16个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滩涂水库,容量达2亿立方米。如果能把其中的75%用“双膜法”来处理,就可解决3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

膜技术应用于城市自来水是必然趋势

  杭州湾新区水厂项目的承建方是国内膜与水处理的领军企业——蓝星水处理有限公司。虽然 “双膜法”用于市政水处理是第一次,但应用于高污染、高排放工业企业的废水回用,应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对蓝星早不陌生。目前蓝星已经在全国承建了 1000多套膜与水处理工程,其中包括我国最大的太钢75000吨/日膜法炼钢废水回用工程、我国最大的万吨级苦咸水淡化工程(甘肃定西)。
  长期征战工业企业水处理市场的蓝星为何涉足水务市场?国家环境保护膜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蓝星清洗(北京)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膜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特别是超滤膜几乎能截留100%的微生物。随着膜技术的日渐成熟、膜材料的成本也不断在下降,应用于市政自来水是必然趋势。目前蓝星正在整合旗下资源,包括蓝星清洗业务,将组建一个大型环保水务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科院李圭白院士的分析认为:“过去一直没有将膜技术应用于大型城市自来水厂,主要是认为膜组件价格昂贵。随着膜材料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膜的性能不断提高,膜价格在迅速降低。我国生产的超滤膜,性能、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价格比进口产品低得多,吨水处理成本降到可与第一代工艺竞争的价位。”
  一方面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其进入城市水务市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城市自来水标准的修订也将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在此次无锡太湖蓝藻事件中许多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城市自来水水质已经差到无法使用,但有关方面却仍宣称符合国家标准。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的饮用水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于1985年,21年来,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江河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饮用水的国家标准一直没有修订。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4月18日已对媒体公开表示,由建设部和卫生部等参与制定的新的饮用水国家标准已经完成论证和审核,不久将颁布施行。新标准中的水质检测将由现在的35项增加到100多项,其中新增加的指标主要针对工业化带来的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这就意味着目前绝大多数自来水公司或者须对现有净水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或者须对供水的水源进行治理,这无疑给膜技术应用带来极大的商机。

新政策推动膜技术应用

  事实上,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已经给膜技术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打开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发改委、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求沿海城市要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城镇居民用水和海岛军民主要水源;沿海地区电力、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的新建企业必须使用海水淡化水作为冷却水;现有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将现有以自来水制纯净水的环节改造为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工业纯净水。《规划》还明确了2010年的发展目标,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 100万吨/日;2020年,达到250-300万吨/日,其中以解决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项目占到90%以上。
  此外,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颁布的《中国工业节水大纲》中,对钢铁、电力、石油、石化、印染、造纸、有色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取水做了明确限额,这些企业必须对现有的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废水循环再利用。此外,西部地区大量苦咸水淡化项目,也亟须膜技术大显身手。
  国家城市给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市政水处理首席专家郑兴灿博士认为:“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的颁布和国家节水减排政策的出台,必然把膜技术的应用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但他同时提醒:膜技术是一种终端治理技术,在废水资源化方面能发挥独到的作用,但并不意味以后所有自来水厂都要改用膜技术,因为,膜技术的应用条件比较苛刻。“如果我们能从水的源头做起,坚持一保护水源、二改善水环境、三提高水的循环再利用,那么,其他的水处理工艺也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我国拟出台的新标准中水质检测将由现在的 35项增加到100多项,据悉发达国家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而检测指标也就几十项,是什么原因?”郑兴灿博士就笔者的问题再次强调:“关键是他们的水源比我们保护的好。如果水源污染了,即使检测的指标增加了,饮用水达标了,但未必所有水中污染物都能检测出来,就像食品中的苏丹红问题。所以,让我们的饮用水源不受污染才是上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