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调控政策不应忽左忽右
    2007-05-30    叶檀(上海资深媒体人)    来源:新京报

  如果强征20%二手房个税的消息失实,造成市场混乱,有关部门显然应该追究传闻之源;如果传闻不是空穴来风,有关部门应该向市民道歉,并且接受税收法治化的教育。
  近日,上海市二手房征收个税上演乌龙大戏。5月24日,上海市几个中心城区率先贴出旨在强征20%二手房交易个税的通知,市场哗然;5月25日晚些时候,一则简短的澄清报告现于各大媒体,上海税务部门称“现行的个人住房转让所得税政策没有发生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5月29日)迄今未有权威解释,合理的推论是股市火爆引发楼市回暖担忧,而数据证实楼市调控政策尚未收平抑房价之效,上海静悄悄强征20%的二手房个税,成为税务部门一个投石问路之举。选择上海试点,可能因为上海楼市是国内房地产风向标。虽然上海房价涨幅居国内70个城市的末座,但是,从交易量、成交价等方面来看,其升腾之势不可能久困匣中。今年4月,上海商品住宅比3月份增加逾25%。

税收变脸有违合法性原则

  倏进倏退的税收政策如同房地产市场一样起伏不定,显示了市场与政策的难堪,以及税收合法性的匮乏。
  斯蒂格利茨在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曾感慨,税收是一种意识形态,此言实际指的是税收对民生、经济极端重要、敏感,略有星火便能燎原,政策制定者不能不慎之又慎。
  总体来看,相比于增加供地以及扩大经济适用房供应政策,采用税收与货币政策似乎更为某些部门喜好,在股市与楼市上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倾向。
  对于税收的政策偏好,不仅因为税收政策常有语焉不详、各自解读之弊,给执行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更因为税收虽有抑制交易量转嫁矛盾之嫌,却能在短期内通过降低交易量而压低房价,同时政府无需付出土地与财政等资源,反而进账不菲。
  在一些学者眼中,税收提高就能抑制一切投机,惩罚投机者是抑制高价的万能仙丹。他们无法也不愿意区分投机与投资的区别,更不愿意正视税收的合意性以及与价格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表面上为民鼓吹的理论让市场无法形成明确预期,同时让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之外承担了更多无力承担的责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政府信用高度透支。
  这些理论让某些部门甘之如饴,可惜市场反应常常让他们始料不及,不得不一改再改。二手房交易个税每个地方各自解读,局面复杂。杭州北京等地强征二手房交易个税失败的覆辙,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如果税收细则出了问题,何以延宕至今才悄悄改变?如果地方细则被默许,那么在变更之前,是否需要经过必经的合法性程序,而不是对交易者突然袭击?如果强征20%二手房个税的消息失实,造成如此巨大的市场混乱,有关部门显然应该追究传闻之源;如果传闻不是空穴来风,有关部门应该向市民道歉,并且接受税收法治化的教育。

平抑房价应增加投资渠道

  个税倏进倏退的背后,也是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升温以及由股市高涨引发财富外溢效应的深刻担忧。
  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股市财富效应外溢。资产价格上涨成为货币流动性主要表现形式。股市的火爆不仅不能平抑楼市价格,还会起到风助火势的作用;二是扩大限价房与经济适用房面积,其数量之小对市场影响力微弱不足以体现到楼价上;三是楼市的刚性需求上涨,随着我国在户籍等方面对人口流动的日益宽松,大中城市的住房价格远景看好。
  中国房价上升是国际国内因素双重夹击的结果。在以上三个因素中,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趋势与人口的增长、住房的刚性需求无法人为调节,能够调节的、符合市场化方向的调节方式只有增加投资渠道,加大资金的有效配置,使资金通过参股、加入风险基金、购买公司债等方式更多地投入实业领域,而不是把资产作为惟一的收益来源。
  我国的债券融资等市场极不发达,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资本金融市场的产品处于倒三角状态,而增加房地产供应的夹层融资、房地产基金上市等资产证券化品种至今未能真正开闸放水。在投资渠道被限定、实体经济金融资源仍被行政把持的情况下,资产价格上涨刚性地表现为股市与楼市的上涨,楼市上涨主要表现为实物住宅价格的上涨与130多家上市房地产公司股票的间歇性上涨。
  面对此棘手难题,惟一的办法是疏导,一方面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使房地产市场的基石稳定,另一方面,建立更广泛的资本市场,扩大投资品种,使房地产市场不再成为财富的主要甚至惟一来源,以市场化解民众的财富需求,引导到实业投资领域才是上策。
  以价值取向明确的长期政策固定市场预期,以科学的保障型住宅规划建立房地产稳定的基石,以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分解楼市的压力,三管齐下,楼市方能摆脱混乱局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