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命运堪忧
著名景区持续超载
    2007-04-27    记者 张向永 实习生 韩越    来源:市场报

  4月24日,全国假日办发布消息称,根据黄金周运行规律和今年旅游形势,今年“五一”黄金周假日旅游出游人数将超过1.5亿人次,达到历史新高。
  听到这个消息,电视记录片《故宫》摄制组的刘柳(化名)忧心忡忡地对《市场报》记者说:“不知道又要有多少块地砖会被踩裂踏碎。” 在她看来,黄金周简直是故宫的“劫难”。
  然而,随着黄金周的到来,“在劫难逃”的不单单是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这些“世界遗产”无不带着累累伤痕,担忧着自己的命运。

千古遗存 知名度越高破坏越重

  刘柳为了拍片子,曾在故宫里“泡”了两年,使她对这里的一木一石都充满了感情。“可以这么说,故宫里的每一块方砖上都写满了故事,打下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可现在,方砖碎的碎、裂的裂,缺角少棱,长此以往,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失去历史载体的同时,失去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
  刘柳的担忧,缘于故宫节日期间持续发生的严重“超载”现象,她认为这是故宫面临的最大威胁。据了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单日游客数量曾达到9万多人,超过最佳容量290%。
  与故宫相比,长城的现状更加堪忧。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长城是中国的标志。千百年来,长城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现在,长城有近2/3的部分被腐蚀,此外还面临着商业开发过度的危险。
  犹如一记“警世钟”,美国《新闻周刊》去年载文称,过度繁荣的旅游业已经让不少世界著名景点不堪重负,中国长城等7处世界古迹已经濒临被人为毁掉的边缘。
  采访中记者发现,景区超载已成为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而且,景区越是有名,所遭受的破环就越严重。
  “故宫、长城的案例也仅是景区不堪重负的冰山一角。”中青旅的李先生告诉《市场报》记者,每到黄金周,全国著名景区都要在游客“井喷”的重压下,超负荷地开门纳客。云岗石窟曾因游人多导致二氧化碳比重增大,使很多佛像鼻子和眼睛都被腐蚀、被风化;敦煌莫高窟曾因为客流过多,出现壁画氧化;云南玉龙雪山原来长得很茂密的草地因游人太多而被踩平,且没有恢复的时间;山西平遥古城坍塌,与其说是岁月的侵蚀,不如说是过度的游客量使其不堪重负。

景区超载 经济利益驱动是主因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黄金周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原因,主要在于游客太过集中于几个单一的景区。一到放长假,人们都习惯去那些老地方。其实很多新的景区也很好,却没什么人去,形成冷热不均。
  雪上加霜的是,著名景区已成为旅游业的“掘金之宝”,“世界遗产”尤甚。有关专家认为,景区管理者及所在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盯着黄金周“趁机大赚一把”的趋利心态,也是造成景区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员杨荷卿表示,随着假日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的发展,我国不少旅游景点依靠“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明十三陵每年有超过1亿元的收入,山西的平遥古城在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的当年,旅游收入从每年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安徽的黄山,更是由每年数百万元增至2亿元。湖南省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1992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连续10多年来旅游收入持续攀升。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介绍说,由于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光、考察。自1979年旅游对外开放以来,莫高窟共接待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万游客。2005年敦煌市旅游收入3.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8%,旅游业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可是,旅游开放在为莫高窟带来“大把黄金”的同时,也让千年古窟伤痕累累。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自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目前我国共有世界遗产31项,列全球第三位。同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在我国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最高的国家。与之相应,我国诸多世界遗产地也正经受着旅游经济快速升温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和挑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