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仿药食品从包装上来看,和一般药品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仿药食品包装上标注的是“卫生批准文号”,而真正的药品则是“国药准字号”。还有一些仿药食品,包装上标注的是“食字号”,却还标榜具有与药品一样的疗效。实际上大多数根本没有疗效。仿药食品一旦被消费者误当药品服用,就有可能延误病情,危害健康。 中医药有“药食同源”的传统,国家政策也允许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研制和生产药品、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但目前,食品混迹药店,消费者一不小心,就被仿药食品忽悠了。 因为,仿药食品一旦被消费者误当药品服用,就有可能延误病情,危害健康。而那些处于监管空白地带的仿药食品在“食准字”保护伞下,也让药厂有被人“偷袭”之感。
“食品”混迹药店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由于吃得过于油腻,她感觉胃消化不良,于是就吃了半年前买的健胃消食片。服用以后,病情并未好转,赵女士还以为药过期了,可查看药盒后,才发现上面赫然标着“卫食字”,她这才明白自己服用的不是药品,而是食品。赵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生病本身就不舒服,买了药还不能治病,这不是坑人吗?” 据记者了解,类似健胃消食片这样的“仿药食品”还有板蓝根、夏桑菊、清开灵。有些厂商在尝到甜头后,又把另一些“药准字号”产品如保济口服液等也仿制成“食字号”产品。 按照赵女士反映的情况,记者来到了她买药的这家连锁大药店,询问有无健胃消食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就这种江中牌的。”记者随后问到:“以前家里人也买过,但吃了不管用,后来发现说明书上写的是食品。”这位工作人员马上问:“是在这里买的吗?”记者回答:“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前段时间的货,但现在已经不卖了。记者以想再确认一下为由,看到了货架上的“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药盒上的确标明的是“国药准字号”。 于是记者又先后来到朝阳区的各大型连锁药店,并没有发现赵女士说的仿药食品。那么,这些仿药食品都隐藏在哪里呢?记者随后走街串巷,终于在朝阳区一些规模较小的药店里发现了仿药食品的身影。
患者难分“食”“药”
在这些药店里,仿药食品如板蓝根、夏桑菊和普通药品一样摆放在货架上,记者发现仅健胃消食类“食品”就有健胃消食片、消食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多个名称各异但包装、生产厂家和商标近似的品种,如果不仔细查看批准文号,很难分辨。 记者以要购买夏桑菊为由,要求售货员拿药看看。夏桑菊递到手上后,记者发现,在外包装上,生产厂家居然是某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疑问:“这不是食品吗?”售货员给记者进行了“讲解”:“这不是食品,你看配方和药品一样,只要疗效好,吃食品就能治病,不是更好吗?再说,这样的夏桑菊比药厂生产的便宜多了,多划算。” 记者进行了一下估算,仿药食品的确要比正规药品便宜不少:健胃消食片类,一般比正规药品便宜30%左右;夏桑菊、板蓝根类大概能便宜20%左右。 一位曾经做过药店销售员的朋友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出现仿药食品走上药店货架,是由于企业走高额回扣费用和低价推销策略所致。有的企业直接把回扣返给药店销售员,就像医药代表给医生的回扣,药店销售人员同样有。所以销售人员会把这些“食品”吹得神乎其神,诱导消费者购买,可仿药食品和药品包装又极为相似,消费者购买时不仔细看根本无从区分,等回家发现,也只能自认倒霉。 在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表示,他们根本就不会区分“药字号”、“食字号”,对摆上货架的产品更分不清哪些是药品哪些是食品。 记者在仿药食品夏桑菊的包装上看到,其主要成分与药品的夏桑菊一样:都是夏枯草、野菊花和桑叶,甚至包装也近似。夏桑菊的创始人、广州星群药业总经理苏广丰认为,虽然两者“外貌”相似,但实质迥然。 最明显的区别是:“药准字号”产品有说明书,而“食字号”没有;“药准字号”产品有质量标准,而“食字号”没有。为正确指导用药,药字号夏桑菊的说明书里面明确说明,“服用夏桑菊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而且风寒感冒者不适用,脾胃虚寒,症见腹痛、喜暖、腹泻者慎用。”但“食字号”夏桑菊没有说明书,消费者就不知道服用时有哪些禁忌,可能会让一些缺乏用药常识的人误服,造成伤害。 与此同时,我国药典对药品的成分及含量等都有规定,并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而仿药类的食品仅遵循食品标准,里面到底有多少药材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仿药食品危害极大
在某三甲医院任职多年的朱医生告诉记者,仿药食品走上药店货架的这种做法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极大伤害。有的仿药食品的“食字号”产品在外包装上标榜具有与药品一样的疗效,但实际上其中大多数根本没有疗效。一旦被消费者误当药品食用,就有可能延误病情,危害健康。 这些仿冒药品的“食字号”产品绝大多数是消费者接触较多的非处方药,比如消炎药、清热解毒药、肠胃药等,如健胃消食片、和胃整肠丸、虚汗停颗粒、夏桑菊颗粒、咽炎清、川贝枇杷膏…… 朱医生向记者介绍,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应看准外包装上是否标有药品批准文号,其格式为:国药准字+1个字母+8个数字。同时还要留意有没有药品批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正规药厂深受其害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不光消费者被“药字号”、“食字号”混淆而头疼,药品企业更是被这些“食准字”药品搞的喘不上气。 一位药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自从“食准字”同类产品的出现,令他们的“药准字”产品的利润大幅滑落,还不到上年的1/3。而且药品在生产成本上就要比这些仿药类的食品高很多,比如说,药厂GMP的改造,而食品则没有生产车间的GMP规定;现在申请一个药品批准文号,药厂需要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大量临床试验数据,投入比较大;申请食品批文则只需要地级或以上的卫生部门批准就行了,花费也比较小。 仿药食品却借着药厂已经培育起的市场,搭顺风车,并利用价格优势和消费者对用药常识的缺乏,采用“终端拦截”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来排挤药厂,这对药厂来讲真的不公平,而且还损害了中成药的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