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检验公共政策实效
    2007-02-12    朱四倍    来源:佛山日报

  年末岁首,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依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这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凸显出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据新华社杭州2月10日电)

  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是一个老话题。药品“降价死”,早就有人用“三种效应”来深入分析过这种现象。一是葫瓢效应。这主要是生产政府降价药品的企业通过采取改包装、改剂量或添加一些无关成分等手段,将已降价药品改为不在政府定价范围内的新药,以此跳出降价圈。二是退出效应,指政府降价的药品渐渐从医生的处方中退出。三是死标效应,指导招标中价格越低越容易中标,但中标价过低的药品越来越难以进入医院,这被称为死标。正是这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 导致现行的药价治理模式陷于困境。
  笔者以为,要避免降价这种公共政策被修正和规避的命运,必须对公共政策质量进行评估。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认为降价死与公共政策质量不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量事实表明,公共政策之所以出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本身不完善。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否与政策执行的效果紧密相关。政策过于理想化是影响政策难以到达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决策范围不再包揽市场决策,不再直接干预或决定私人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决策任务减轻了,决策简单化了,相反,正因为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其他特征,使得政府的公共决策更加复杂和困难,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就对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克服这种现象,应尽量把公共政策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和对公共政策进行“质量评估”。科学的评估活动能够发现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从而公正地判断某一政策本身的价值,为延续、革新或终结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公共政策评估不仅有利于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率及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政策的质量。
  要避免“降价死”现象的出现,对降价进行质量评估的关键在于,一是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进程,使广大公众能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订与评估,并监督政策,将降价降到实处。二是严格事后责任追究制,杜绝公共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主观上的价值失范冲动,增强其担负“降价”职责的责任心。
  公共政策评估不仅有利于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率及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政策的质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