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保体系将依收入而异”,这个说法中的“医保”并不是指“医疗保险”。在1月8日召开的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指出,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设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新华网)
高强先生分别解释了“四项制度”。说基本卫生保障制度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由政府承担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但不能满足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难以建立起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只能根据城乡实际情况和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混合型医疗保险制度”。
上面说的都是“要建立”,但紧接着高强部长就说:“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与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相衔接,构成了覆盖城乡居民、比较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官方文本的老毛病似乎病入膏肓,一段话之中,连现在时和将来时、“要建立”
和“建立了”都分不清,直拿打算当实现、当成就。这种文字及其由文字体现的无厘头作风,如果表现于小学生作文谁都不会叫好,所以,当出现在国家部门的正式文件里的时候,谁也不该为它喝彩。 卫生服务可及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政策和制度正确性的主要指标,而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医疗改革的不成功,也就是医改的失败,无论谁不承认都没用。患者看病,医院看钱;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看钱重、看病贱。漫长岁月中,不断说建设美好新制度,也一直在建设“基本制度”,但所获得的成效是基本让人忍无可忍。各方面公认医疗制度没什么公平性,至于效率就不必赞扬歌颂了。因为没有公平的效率对社会的贡献是反比性的,效率越高,负面作用越大。 2000年,WHO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患病群众48.9%应就诊而未就诊,29.6%应住院而未住院,44.8%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人数为5000万人;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总费用12%至37%被浪费掉。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监察部、人事部方面披露的信息: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影响很大的,同时也被有关官员否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认为:总体讲医改是不成功的,其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医疗市场化的确是万众唾骂的对象,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 根本原因”
。别的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有市场化类型,没什么就咱们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乱象呢? 从医疗资源分配结构和消费、浪费等情况看,中国医疗的市场化是个伪问题。 比如医院、药品和医疗设备分销商、生产厂商联手向消费者抬高药品价格,比如公务人员占据大部医疗资源,这并非什么“市场化”问题,而是和权力本位相关的丛林化、腐败化的典型症状。丛林化和腐败化的必然结果,即医界暴利和普通人看病难。 国民面对有损自身的政策、制度,一直没办法阻止,强势权力和强势人员只要认定对自身有利,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止他们。连救死扶伤的地方都能建成为“丛林”,就别再埋怨人们失掉憧憬之热忱。在基本的社会公平建立之前,在社会公权还没受到有效制约之前,我们不指望美好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民。以往经验给了我们无奈的智慧,我们不听承诺和宣传。我们看,在宣称将出现公平时,我们要看公平的障碍是否还巍然矗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