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单在收藏界可算是一个偏门。老戏单也称演出说明书、节目单,是伴随着近代戏剧、戏曲演出的出现而诞生的。小小的戏单集演出信息、剧情、广告于一身,从一个侧面忠实地记录了梨园春秋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老戏单记录了昔日的剧目、名角和戏院,是历代演员舞台实践的真实写照,亦是中国戏剧、戏曲史的重要内容。 如今,品相上好的解放前老戏单平均价格已从十年前的每张70元上涨到150元一张,而一些较珍贵的老戏单已达到每张200元以上。早在2002年,北京中国书店秋季拍卖会上,一张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演出的老戏单就曾以260元的价格成交。目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戏单平均价格已接近百元,一张20年前的经典老戏单也在50元左右。老戏单作为一种蕴涵着时代文化的特殊产物,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睐,成为收藏市场的“潜力股”,其市场价格在未来几年里将会一路走高。
老戏单收藏价值凸显
老戏单是追忆中国戏剧、戏曲名角逸闻趣事的原始艺术品,这些真实记录当时戏剧演出情况的演出戏单,历经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之后,虽为易朽之物,竟安然无恙地在一些藏家手里大放异彩。中国一大批著名女演员如:陈波儿、王莹、张瑞芳、白杨、秦怡等都出身于舞台,戏剧工作者的颠簸、坎坷与摔打、沉沦,戏剧中角色命运悲欢离合,在老戏单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戏单不但记载中国的剧种,也把外来的戏剧艺术移植过来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如实验戏剧、社会问题剧、新浪漫派戏剧等,使戏剧做到中西合璧,集大成于一身,其戏单值得珍藏。而《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作为曹禺、巴金等戏剧大师的作品,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经典名著演出时的戏单,更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真实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老戏单如今已难觅其踪影,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老戏单渐成抢手货
清代的戏单极为简陋,仅用素纸一方,书写剧目名称,或用纸片折成一个折子,上写数个剧目,便是一份节目单,由戏院发给老票友。民国初年剧院大都用木版刻印戏单,后来逐渐改为铅印。 解放后,戏单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上世纪50年代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来我国演出《白毛女》,将真实的照片印在封面上,使用底色较灰暗的纸张,把一种带有希望之光的悲剧情调显示在戏单上。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龙须沟》、1958年演出的话剧《茶馆》、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推出赵丹主演的话剧《屈原》、1954年总政文工团演出的话剧《万水千山》、南京部队政治部前线剧团1962年演出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频频亮相于戏剧舞台,戏单的印制也日趋精美,主演、剧情、演出单位等内容一应俱全。1979年后,戏剧重焕青春,反映老一辈革命家雄才伟略的一批剧目如《丹心谱》等成为舞台经典,这些名剧演出时的戏单成为收藏者眼中的抢手货。
收藏老戏单宜早不宜迟
老戏单作为档案资源,剧团自身的回购足以拉动其市场价格的上涨。 在2002年海王村举办的拍卖会上,解放前的一张老戏单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上,珍贵的达到500元,而“文革”前后一张戏单的平均价格在一百元左右。 收藏家鹿宁说,他收藏到的第一张民国时期的话剧戏单是在南京朝天宫无意中得到的。那天中午他到朝天宫搜寻资料,在朝天宫摆摊的摊主告诉他说刚从一个老艺人的子女手中收到一些戏剧的东西,问他有没有兴趣。他一翻大喜,原来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和1949年期间的校园公演特刊,弥足珍贵,在这份特刊上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张辉、田野、夏克勤、李培健等,这都是当年曾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名家。李培健得知他的收藏后,特地到他住处,将有他青年时代学戏经历的戏单复印了回去珍藏。 如今,喜欢收藏老戏单的不只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还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不仅喜欢观看戏剧、戏曲演出,还把目光瞄向老戏剧、戏曲史料的收藏上。随着这一收藏群体的迅速膨胀,必将会带来一股戏单收藏热。对那些构思精巧、构图传神、笔墨传统、有名角参与演出的老戏单,有心收藏的朋友,还应提早下手为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