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14 作者:本报记者 王攀 孔博 车晓蕙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在广州“打拼”了七年的尼日利亚人艾克9月下旬当上了父亲。他的妻子,是来自河南的张淑华。
两个人从最初的服装贸易相识,最终走到了一起,并在广州开了一家非洲餐厅,雇员超过20人。艾克说,眼下他最高兴的就是有了第一个孩子,最头疼的就是餐厅生意正红火,服务员却“老是要请假”。
他说“广州是我选择的第一个发展地,也是最后一个,我要待在这里,我爱中国。”
艾克第一次来到中国是2003年,和许多尼日利亚人一样,他选择了广州作为立脚点。
“那时这里已经有一些非洲人在从事贸易了,我当时也是想试试看,就一个人来了。”艾克说。
非洲人来广东营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很远。广东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所在地,广州则是通往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
现在,珠三角地区服装、鞋帽、玩具、小家电等轻工业和小商品贸易十分发达,吸引了需要质优价廉产品的非洲客户。而广东与非洲国家气候相似,适宜非洲国家公民生活居住,也因此持续吸引非洲人到来。
艾克说,他最初开始也是从事服装贸易,他在这里的批发地点拿到货物以后,通过邮包或者快递回尼日利亚,由他的家人销售,慢慢积累,贸易额也逐步扩大,在广州贸易行业内小有名气。
“像我这样的有一批,算是比较成功的;但大部分非洲人做贸易额度还比较小,需要大家一起拼集装箱才能搞贸易,有些中国商人确实不喜欢这种方式,觉得麻烦、利润又低。”艾克说。
在洽谈过程中,艾克认识了一位河南籍在广州的女性,“最后,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经过艰苦的追求,现在,她是我的妻子了。”艾克说。
成为了中国女婿,艾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入中国的生活,而这对于很多外籍人士特别是非洲籍人士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艾克说,当他最初和女友赶回河南老家开封登记结婚时“人们都惊呆了,很多人过来看我们。那时就想,哇,挺有趣的。”
中文流利的艾克现在成了“空中飞人”,由于结婚的原因,他在华的工作和居留签证都需要在开封完成,他就频繁往来于广州和开封之间。
“有时候我丈母娘希望我住在她家里,可是她家人多房子不大,我还是常住酒店。”艾克说,“许多非洲人想娶中国妻子,有的是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发展。但有的纯粹是为了签证,这样不好。”
现在,两个人的家庭很快就要变成三个人了,艾克说,人生的转变还包括事业的变化。
“我们不仅仅做贸易,我们想在中国发展,于是就开了一家非洲餐厅,一方面吸引那些喜欢新奇的中国客人,一方面为越来越多的在华非洲人服务,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很受欢迎。”艾克说“我们事业的重点正在慢慢转移到这方面来。”
眼下,作为一名为当地外籍人士提供帮助的“青年义工”,艾克的照片贴在登峰街境外人员服务管理站的公告栏里。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艾克说,来华的外国人特别是非洲人一些是持合法证件入境的,但的确也存在较多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的情况,“有的是无意的,有的是有意的。中国政府特别是警察有权管理这些事情。从外国人在华的角度说,他们也需要熟悉当地语言、法律和社会情况帮助他们和政府沟通,我就帮助过很多人,义工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好的,双方都能信任。”
作为一个中国女性的丈夫、一名在中国经营多年的商人,尼日利亚人艾克说,由于语言不通及对陌生族裔的警惕,很多本地人即使与黑人比邻而居数年,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依然接近于零。“除了一些和我们做生意的人,很多人对我们的理解基本来自于媒体和网络的报道,同时又总是把个别问题,放大成为对整个群体的认知。这是不对的。”
“其实有的问题,需要大家互相理解。我接触到的中国人,很多以遍及世界的‘唐人街’自豪,既然世界接纳了走出去的中国人,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居民不能同样接纳我们呢?”艾克在采访中这样问记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