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的真正祸根在美国文化
访《金融海啸与我何干》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
    2009-06-01    本报记者:李晓辉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听韩秀云教授讲课肯定是件轻松惬意的事,因为在采访过程中,她常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阐述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问题,时常还会抖出个包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样的语言天赋源于她对相声曲艺的喜爱,她说:“我喜欢那些美好的东西,能给人带来欢笑的东西。我更喜欢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接受它。”
  就在《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热度仍未消退的时候,韩秀云又推出了她的最新力作《金融海啸与我何干》,值此新书发布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写作源于责任和使命

  两本书的书名,一本“看不懂”,一本“与我何干”,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于是我们的谈话就从这书名的由来开始。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的书名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她说,“我在写好这本书的时候,找到出版社,说内容可以修改,但是书名一定不可以改。出版社一看,好书,再看书名,急了,《看不懂的中国经济》,这不是冒和谐社会之大不韪吗?就劝我改书名,我也不依,做人要有风骨,谁敢跟我PK,写《看得懂的中国经济》?”韩秀云语气中透出几分狂态。“而这本《金融海啸与我何干》的书名,它有双重含义,一是书名的本意是要搞清楚金融海啸跟每个人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另一种语气反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也许是毫不相干吧。”
  谈起写作初衷,她一脸的凝重。“写《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是因为我热爱中国,愿意和读者一起见证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写这本《金融海啸与我何干》也是如此,因为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最深切的感受,我希望我的书是大众经济读物,能帮助每个挣钱不易的人有些基本的经济理念。”

  金融海啸的根源在美国文化

  看得出,这是一部心血之作。当美国金融危机暴发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相关图书,在人们基本认同了美国金融危机暴发的根源源于次贷,《金融海啸与我何干》却提出了金融危机的真正祸根在美国文化,在于其毫无节制的消费文化,欲望无限膨胀的文化。
  面对记者的疑惑,韩秀云教授说:“当金融海啸发生后,我就一直在琢磨,在观察,一直不停地问金融海啸的问题根源究竟在哪里?不停地问下去,发现了根源在文化。这也是这本书迟迟未能与读者见面的原因。”紧接着她话锋一转。
  “比如通常说金融海啸根源在次贷,那么真的在次贷吗?没有美国双赤字巨大的窟窿,没有再也找不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谁又愿意去冒着那么巨大的风险把国家和人民乃至全世界拖进经济的深渊呢?那么根源显然不在次贷,次贷背后有更深的原因。”
  说着说着,韩秀云教授声调有所提高。“如果说次贷是欺诈,为什么没有人被送上法庭,结果我研究发现,是1999年格林斯潘先生就推动国会永久性废除了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权,也就是说,包括次贷衍生品交易等复杂衍生品在美国是合法的,而且是被法律赋予永久不被监管的至高无上的权利的,那么又何从谈起是美国政府疏于监管呢?明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嘛。于是这样一层层追问下去,最终发现就是因为美国欲望无限膨胀的文化,滋生了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内的,极其复杂的,榨干全世界的手段,包括《金融海啸与我何干》中提到的靠农业赚钱、工业省钱、金融圈钱、国债借钱、文化送钱这五根脐带吸干全世界,甚至包括第六根脐带,战争抢钱。”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文化立国

  记者注意到,书中在肯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担忧“我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正在变成另外一个美国。”后面又提到了文化立国的概念,那么如何平衡经济强国与文化立国的关系?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韩秀云教授说。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中国文化讲究兼容并蓄,讲究每日三省吾身。1978年以前,中国穷,很穷,我们就反思,为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学习德国、学习日本,甚至学习韩国,总体而言学习美国更多。学习不等于照搬、照抄,取长补短才是学习之本,接轨不等于相同,接到现在客大欺店,喧宾夺主,这就本末倒置了。”韩秀云停顿了一下。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好像一定要坚持中国是怎样怎样的,我们要看,怎样的国家和文化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健康和安全的。在中国补课经济的最后,不能因此而失去了立国、立身之本。什么是立国立身之本,就是那些让中国几千年不倒的东西,不是三纲五常,而是天道、地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千古不变的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基本规律的东西,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知足常乐这些东西。”
  “美国文化是偏执的文化,无所不用其极的文化,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疯狂,迟早走向崩溃和衰亡。中国的文化是中庸文化,平衡的文化,是活得更健康、活得更长久的根本。以前我们文化的腿太长,经济太短,现在是经济的腿太长,文化太短,都是瘸子,都是不平衡的,不安全的,不长久的。我们要善于反省,中国的经济走到了哪里?文化走到了哪里?我们平衡吗,安全吗?等待我们的明天是什么?”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不重要

  当美国经济被金融海啸冲得七零八落,中国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中国的声音也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同。于是,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更有极端者认为人民币应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而前不久来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称他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中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针对这一问题,韩秀云教授道出了她独特的见解。
  “就像利息是对存款人延迟消费的补偿一样,中国今天经济的强大是对落后西方近200年经济文明发展的补偿,只不过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补偿来得更快、更猛了一些。一个敢于取代美元的货币,不过是未来即将倒下的另外一个美元、日元、卢布而已。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会有任何奇特的地方。10次车祸9次快,已经成了自然规律,所以越来越快的中国经济,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不过是离死亡越来越近而已,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惟一能比美国、日本、欧洲更聪明的,是控制好我们欲望膨胀的速度,控制好我们货币国际化的时间和节奏,让我们离经济死亡更慢一些,更迟一些。”
  “对于中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我也不希望我的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韩秀云认同克鲁格曼的观点,她说:“中国能否成为世界货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足够强大吗?国民富裕了吗?9亿农民的社会保障解决了吗?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货币那一天的来临,必须是一个强大国家的经济,而且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主权货币的时候,可能你会有太多的问题出现。在我的书中专门谈到,中国现在不必跟美国争位置,也不用跟美国争国际货币,而应更多地想到人民币升值后去如何面对?如果今天很早地变成国际货币,可能我们离经济的死亡速度更快。”

  作者简介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
  1984年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奖;
  1991年底至1993年公派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系做访问学者;
  1993年~1995年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大学经济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5年回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MBA,已培育逾万名企业总裁、政府官员。主要研究领域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财政与货币政策、香港经济问题、国际汇率;
  个人专著:《宏观经济分析》、《推开宏观之窗》、《最后一击——MBA论文选题写作与答辩》、《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相关稿件
· 第二波金融海啸离我们远去了吗 2009-05-26
· 金融海啸两面夹击 我国口岸城市如遭地震 2009-05-19
· 《金融海啸与我何干》 2009-05-06
· 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3) 2009-05-06
· 金融海啸寻根问底(三)(2) 20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