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传统豆腐乳工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05-27    本报记者:向志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
  家常的豆腐乳相信多数人都吃过,但豆腐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一件新鲜事。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四塘乡的横山豆腐乳制作工艺就因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成功申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是“桂林三宝”之一,横山豆腐乳是桂林豆腐乳的典型代表。临桂县文体局资料显示,横山豆腐乳历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生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横山豆腐乳色泽金黄,皮薄细腻,香醇爽口,开胃醒脾,营养丰富,可用作调味佐餐,是村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并且在桂林西乡一带享有盛名,村民们常用它来招待亲朋或者馈赠好友。
  几百年来,横山豆腐乳沿袭了口传身授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制作经验和技术日臻成熟,并且仍保持着原有的独特风味。改革开放以来,横山村的村民们引进资金大力发展家庭作坊生产,并注册了“横山豆腐乳”、“四方井”、“横谋”、“下边村”等商标,扩大了规模,增加了产量,保证了质量,由原来年产量的几万瓶增加到现在的每年生产500万瓶,畅销全国大江南北,远销东南亚。
  豆腐乳之所以能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其工艺的独特性。记者日前在横山村下边村豆腐乳厂看到,这里有浸泡间、压榨间、切割间、发酵间等若干工房,豆腐制作出来之后先经过压榨机压榨,工人将其切割成小块后,装箱放入发酵间进行发酵,之后加入各种配料进行腌制,装瓶后再进行二次发酵。
  工厂负责人张华告诉记者,横山豆腐乳的制作与当地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从选料、配料、冲浆到培菌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他介绍,横山豆腐乳是用当地种植出产的土黄豆做原料,磨豆腐的水全部取自村上四方井里澄清、明亮、清甜的井水,选用的配料是地道的川椒、八角、桂皮、食盐和高度的米三花酒合在一起浸泡二十至三十天,制作时间限定在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正月,共有100多道工序,时间长达4个月。唯有如此,才能制作出口味纯正的“横山豆腐乳”。
  豆腐乳已经成为四塘乡一个解决农民就业、促农增收的不小的产业。目前四塘乡共有二三十家家庭作坊式的豆腐乳生产企业,其中上规模的有五六家,下边村豆腐乳厂目前有员工80多人,生产的豆腐乳销往上海、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众多省份,去年销售额达到700万元,毛利率高达30%,今年预计最低也能达到1500万元。
  据临桂县文体局介绍,虽然近年来政府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开拓销售渠道等多种方式促进豆腐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作坊生产缺少资金,环境差,影响产量和质量;单一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缺乏市场的供销信息,市场营销力小;欠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影响力不大。
  在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当地有关部门将通过全面普查、资料整理、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举办“豆腐乳节”等方式进一步保护“横山豆腐乳”的制作工艺,促进横山豆腐乳的产业化和规范化,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临桂县还计划将其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使横山豆腐乳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关稿件
· 距世界文化遗产不到2公里 龙门石窟旁冒出别墅群 2008-12-10
· 古城古镇:文化遗产正遭遇“文化异化”[图] 2008-11-04
· 古城古镇:文化遗产正遭遇"文化异化" 2008-11-04
· 马六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8-07-21
· 五粮液酿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