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凡顺向顾客介绍产品。胡怀军 摄 |
|
陈凡顺在车间检查产品质量。胡怀军
摄 |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我国部分企业出现困难,大量农民工因此失业返乡,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就业难。 同在经济寒冬里,返乡农民工陈凡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自己多年在外打工积攒下的资金和技能拿出来,在家乡党委、政府帮助下,自主创业,办起了一家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公司。一年多来,这家位于江西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型建材企业,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生产逆市上扬,现已成为当地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新的就业点。 陈凡顺的打工经历十分坎坷,创业故事更耐人寻味。
沿海打工 风餐露宿
十几年前,在江西兴国县兴江乡中学高中毕业后,陈凡顺听说厦门新办企业正需要大量农民工,从没出过远门的陈凡顺,就这样怯生生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来到厦门后由于一直联系不上同乡,陈凡顺只好流落街头。夜幕降临,他在公园草坪上睡觉,太阳升起,他到各个工地上转悠,那时候来自江西的民工很多,一听到熟悉的家乡口音,他就凑上去寒暄起来,再顺便蹭顿饭。 整整一个星期,他被小偷光顾过,被保安审问过,被工头驱赶过……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老乡打工的厂门口,耐心等到下班时分,在人流中找到了老乡的身影,这才结束了盲流生涯。 第十天,他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启事,进了厦门糖厂打工。为了站稳脚跟,他做过很多工种。在蔗渣车间,要将沉重的蔗渣一担一担挑出来,风雨无阻;在炼糖车间,要去码头上扛进口回来的红糖,一袋就是100公斤…… 一年多的劳作,他敏锐地发现,糖厂的许多车间都需要大量的民工。而在自己的家乡,富余劳力比比皆是。如果把家乡的富余劳力组织起来,集体承包他们的车间,既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做了贡献,又可以让自己实现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转型。 说干就干。1992年下半年,陈凡顺回到老家,组织了数百民工前往厦门糖厂务工。当时该糖厂500多名工人当中,有200多人是陈凡顺从兴国输送过来的。陈凡顺还组织民工承包糖厂的车间,一个车间原本要100多名工人,陈凡顺承包下来,只要90人就够了,人力节省了,效率提高了,民工们的待遇也提高了。榨糖是季节性劳务,每年立冬后的连续3个月都是生产旺季,为了干好这份来之为易的工作,陈凡顺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七年讨薪 惊动全国
当初父亲给陈凡顺起名,是希望他凡事顺意。然而就在他干得顺风顺水时,一场旷日持久的欠薪纠纷悄然袭来。 1996年12月,厦门糖厂将甘蔗渣场的挑堆、装车等劳务,以每吨18元的价格承包给杏林鹭亭劳动服务公司的陈金钟、陈金水两人,他们再以每吨8.5元的价格,转包给陈凡顺等人,并签下劳务承包协议书。陈凡顺领着112名兴国民工放弃回家过春节,连续工作43天,一直干到大年初五榨季结束。期间,陈金钟两人除了以借资方式给陈凡顺等每人每天五元生活费外,未支付一分钱工资。工程结束后,陈凡顺等要求支付总额为18万余元的工资,陈金钟两人却以厂方未与他们结算为由分文不付,并停止借支伙食费。 欠薪,这个长期困扰农民工的顽疾,此刻降临到了陈凡顺头上。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陈凡顺多次上门追讨,对方陆续支付10万余元。对于剩下的8.26万元,对方承诺“待糖厂结账后付清”。此后一年多,陈凡顺等人每次去催讨,他们都以厂方未结算为由搪塞。事实上,糖厂早在1997年底就已将37万余元的蔗渣清运工资一次性付清。 1999年2月,陈凡顺将陈金钟两人告上厦门市杏林区法院。然而,苦于一时筹不足3060元诉讼费,他们被迫撤诉。同年10月,陈凡顺带着大家拼凑起来的盘缠,再次踏上催讨之路。结果,他不仅在陈金钟两人家吃了“闭门羹”,还在返回途中遭到四名不明身份者拦截,被当场打晕,鲜血直流。幸被路人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头部缝了13针,住院40多天。 讨薪被打,陈凡顺的心凉了。与此同时,当初跟随他出来的家乡民工因为拿不到工资,不断向他追讨,甚至向法院起诉。陈凡顺有家不能回,内忧外患,焦头烂额。 2003年4月24日,陈凡顺再一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金钟、陈金水支付所欠的工钱82663元及利息,承担原告的差旅费6000元,并申请缓交诉讼费。6月26日,杏林区法院作出判决。法院一方面认定双方协议有效,债权债务成立;一方面却认定原告诉讼有效期为1999年3月16日至2001年3月16日,并以超过法定有效期为由驳回陈凡顺的诉讼请求。 一审败诉,陈凡顺明白自己输在不懂法律上。此后,陈凡顺一边钻研法律知识,一边不断向有关部门申诉。在长达七年的讨薪征途中,他曾经十多次在赣州与厦门之间往返奔波。 陈凡顺等113名兴国民工的遭遇,引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作出了明确批示。2004年1月12日上午9时,厦门市海沧区法院再次开庭审理了陈凡顺等诉陈金钟、陈金水劳务报酬一案,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庭审,陈凡顺终于在除夕前拿回了属于113名民工的工资。
捕捉商机 大胆创业
七年讨薪生涯,带给陈凡顺太多难以言说的伤痛,也教会他一个刻骨铭心的道理:农民工要改变地位,一定要自立自强! 讨薪结束之后,陈凡顺离开了厦门。他种过菜,干过饮食,砍过木头,还跟随叔叔在广东承接过工程。当手头积累了一点资金的时候,感受了珠三角风起云涌创业大潮的他,内心萌动着一股创业的热望。 2005年,有感于家乡政府招商引资的诚意,陈凡顺回到赣州创业,当年12月18日,他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下合同。起初他想办一个生产环保砖的砖厂,但环保砖的生产过程并不环保,这个动议被否决了。 “要做,就做国家鼓励的无污染、无噪音、高效益的项目。”2006年,陈凡顺在赣州市招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用了半年的时间考察市场。他们北上北京、青岛,南下佛山、广州……一路走,一路看,全国200多家高分子材料企业,他去了一半以上。这一路走来,越发坚定了陈凡顺的信心: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效益好,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在江西只有一家同类企业。空白意味着商机。陈凡顺随即着手筹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作为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地方政府也给了他相应的扶持和帮助。最让他感动的是2007年下半年,设备和原材料都买回来了,机器的电瓶却出了故障。如此专业的设备本地市场自然没有,又是开发区的领导帮他联系了佛山一个厂家发货过来,还事无巨细打了许多电话给物流公司,确保行期无误…… 点滴关怀,润物无声。“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陈凡顺心里暗下决心。工厂试生产阶段,主要产品是PVC波浪瓦和免漆板。因为技术不过关,废品率一度高达60%至70%。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请来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现场办公,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改善了原料配方之后,废品率果然降下来了。自此,陈凡顺特别重视企业的技术力量,外聘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塑料协会、江西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为企业的研发顾问。 2007年9月28日,陈凡顺迎来了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他一手创建的赣州富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了。这是赣州第一个、江西省第二个高分子新型建材公司。
百年危机 从容面对
公司开业了,但他们的产品在浩淼无边的市场海洋里几乎无人问津。更为严酷的是,公司投产不久,以楼市持续低迷为表征之一的全球金融危机汹涌袭来,对建材市场的影响尤为明显。 危机下,陈凡顺带着产品来到各地建材市场一家一家游说,他告诉店家进他的货,不用预付一分钱货款,卖出去了再结账。在陈凡顺的公司旁边不远,坐落着当地最大的一家白酒企业。酒厂装修的时候,包工头从陈凡顺这里赊购了约一万元产品试用,并隐瞒了产品真实来源。试用后酒厂非常满意,要求继续使用这种材料。结果,酒厂先后从这里购了70多万元的产品。事后他们得知这些建材竟然出自邻厂,一时间大感惊讶,继而刮目相看。 陈凡顺对这样的认可倍感欣慰,同时也促使他愈发重视产品质量。有一次,公司进了一车原材料,陈凡顺发现木材的边缘部位已经出现了少许变色,有轻微受潮迹象,检验员认为不影响使用,准备将其入库。但陈凡顺硬生生冒着得罪供货商的风险将这车有些瑕疵的材料退了回去。 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灵活的营销策略,使其产品先后通过国家环保、质监部门的检测认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其名字命名的凡顺牌高分子免漆门和免漆板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年销售额三年内可望超亿元。 如今在他的公司里,许多员工都是从各地返乡的农民工及部分院校的毕业生。作为返乡创业的先行者,他常常提醒想要创业的农民兄弟和高校毕业生:第一要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第二要掌握信息,与时俱进;第三要胸襟开阔,目光长远。同时,他也希望政府在扶持农民工创业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