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李为何圆不了“绿色养猪梦”
    2009-03-30    本报记者:吕雪莉 许群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李永平用山泉搅拌天然饲料喂猪。

  在美丽的楠溪江畔,养猪农民老李响应国家号召,多年艰辛,创出了浙江省惟一一家生猪养殖业的“绿色食品”品牌。然而时隔仅一年,由于申请不到屠宰证,“绿色屠宰”问题难以解决,目前老李的猪场已濒临倒闭,辛辛苦苦创出的绿色品牌也将毁于一旦。

  “猪痴”想圆“绿色梦”

  楠溪江畔,风景秀丽。老李的猪场就坐落在永嘉县郊一座青翠的小山下。
  老李名叫李永平,年近花甲,个子不高,憨厚耿直。从当兵至今已养了40多年猪,是一个十足的“猪痴”。从创办猪场初期就坚持走“绿色饲养”之路:猪场的猪喝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清泉水,吃的是不添加任何激素、抗菌素、营养素等添加剂的“绿色饲料”,而养猪人老李不仅养了一辈子猪,还干过赤脚医生、兽医等,懂得一整套防疫、屠宰、阉割等技术,他养的猪被人称作“绿色生态猪”——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凡品尝过的人无不夸赞。
  2007年,他成功申请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证书,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生猪养殖场,而全国同类的养殖企业也只有三家。县、乡政府对他也非常支持,在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状况下,为他特批了20亩地,希望他扩大规模成为县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周围群众走绿色养殖致富的路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养猪情有独钟又养有所成的“猪痴”,如今,却在挥泪卖猪,准备把猪场关了。他家养的这些猪都是身价不菲的“绿色猪”,比别的猪要多四五个月出栏,成本高出至少两三成。而如今,有800多头却以普通猪的价格卖出了,卖一头,亏一头;卖得越多,赔得越惨。
  “再养下去,实在亏不起了。”说话间,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眼睛里闪动着泪花。 

  养猪容易屠宰难

  李永平告诉记者,之所以要关掉猪场,是由于有关部门不让他办屠宰点。从1998年以来,他多次向县政府、人大、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要求办个自产自销屠宰点,以减少运输生猪的麻烦,也可以降低成本,但一直未能如愿。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国家对生猪屠宰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严格规定。为什么李永平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自办一个屠宰点呢?
  李永平说,他申请自办屠宰点并非无理取闹,首先是有政策依据。1998年浙江省政府曾下发《关于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通知》,明确要求“继续大力推行生猪产销一体化,积极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规模养猪场(户)设立屠宰点,采取产销直挂的方式上市批发和设摊卖肉,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济效益。”经上网查询,这个文件至今有效。
  李永平认为自己符合文件中规定的自办屠宰点的条件。同时,申请自办屠宰点也有着不得已的苦衷:过去按照要求,他曾经在定点屠宰场屠宰,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情况,让他再也不愿意在外屠宰了。据老李介绍,2000年在上塘屠宰点,他的3头猪被传染5号病,损失了5000元;2004年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后,县屠宰办同意李永平的猪场定点到永嘉县沙头镇的屠宰场进行手工屠宰。但屠宰几次后,他发现猪场里的猪受到了疫病感染,造成多头母猪流产、生病甚至死亡,前后损失共计40多万元。尤其是现在所有定点屠宰点都没有开辟“绿色屠宰”通道,“绿色猪”与普通猪都在“一口锅里煮”,互相感染,他的“生态猪”只能当作普通猪卖。
  整天埋在猪场里琢磨养猪技能的老李生性耿直而倔强。有过上述的惨痛经历后,拿到屠宰证、自养自宰就成为李永平最大的愿望。特别是拿到“绿色食品认证”之后,他的“绿色猪”要比其他普通猪成本高得多,通过“定点屠宰”却只能卖到普通猪的价格,有过前车之鉴的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

  “我一个农民为什么不能享受‘三农’政策?”

  老李认为,凭着自己几十年“绿色养殖”的丰富经验,同时自己更是一个宰猪的行家,由自己宰杀,有关部门把好检验检疫关,是实现从“绿色猪”到“绿色肉”的最佳途径。
  老李说,“绿色养殖”只能保证养出的是“绿色猪”,但要真正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绿色放心肉”,还必须过“绿色屠宰”关。如果能够由他自己合法屠宰,就能实现从“绿色养殖”到“绿色屠宰”,生产出名副其实的“绿色肉”,凭着“绿色食品”的品牌,优质优价,他就可以把养猪坚持下去。同时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动周围更多的群众一起发展养殖增加收入。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为什么就不能满足呢?”他问,自己是有专业特长的人,干过兽医,精通养殖,更是屠宰高手,为什么别的没有技术专长的人可办手工屠宰点而他就不能办?更何况上规模的“绿色食品”养殖企业全省就他一家,为什么就不能特事特办?
  老李手捧一张刊登着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报纸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提出‘要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明确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有关部门不仅不来支持我们,反而处处设卡,与我们农民过不去。为什么中央的指令到了具体部门就会被各种具体法规挡驾?为什么党的好政策就落不到我一个农民身上?”老李悲愤又无奈。

  条条框框能不能突破?

  有关部门为什么坚持不给李永平发放屠宰证呢?据永嘉县经贸局分管生猪屠宰的副局长汤光漫说,对于生猪屠宰,国家和浙江省都有严格的法规与政策规定,无论从规模、区位、选址等各方面,李永平的猪场办屠宰场都不具备条件。而且,他在自己的养猪场内手工屠宰生猪,再到市场销售,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专门为他配置一名检疫员也不可能,费用谁出?这样的要求有点“异想天开”。
  据县屠宰办主任厉进荣和永嘉县经贸局贸易市场科科长叶星华说,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双方曾多次沟通,也曾设想过给他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保证他的猪专栏存储、优先宰杀。但他还是不愿意。他们指出,李永平之所以坚持要自办屠宰点,是因为李家距离定点屠宰场有14公里,拉过去宰杀既费事又费力还要收费,所以不愿意去。
  记者调查后发现,有关管理部门的确是认真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办事。在这些规定之下,李永平自办屠宰点的要求不太符合条件。
  如今,在相关的“规定”约束下,老李不仅面临破产危机,更是面临着被“摘牌”的危险。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及温州市绿办表示,老李当初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时,屠宰环节是委托温州市菜篮子集团的定点屠宰场进行的,现在,老李不愿意去定点屠宰场屠宰,等于私自变更了认证时的屠宰规程,按照规定会在年检时被摘牌。
  不过,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有关人士同时表示,在国家支持发展绿色食品,维护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老李这样的养殖户以更多的理解和扶持。对老李这样的“猪痴”来说,如果由他自养自宰,应该更能保证猪肉的“绿色”。

  要转变职能,充满感情地服务“三农”

  无论是“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主管部门,还是“绿色食品”的认证部门,再到养殖户李永平,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老百姓吃上“绿色”的“放心肉”。但为什么到了屠宰这个具体环节上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冲突与矛盾,以至一个历经艰辛创出的绿色品牌要毁于一旦?
  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说,说到底还是部门利益至上思想在作祟,也是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带来的问题。有许多法规都是由具体部门制定的,多少都带有部门利益的痕迹,有些政策法规互相打架,尤其涉及权力和利益的时候都不肯相让。比如说“定点屠宰”,并不是“一点屠宰”,更不等于垄断屠宰。但执行起来就变成一家垄断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比如说,制定“集中检疫,统一屠宰”法规时,有关“绿色食品”的概念和体系还没出来,相对而言,“绿色食品”是新事物,有关部门不能死抱着旧法规而束缚新的生产力,应该给“绿色猪”开辟一个绿色屠宰的通道。
  顾益康说,这个典型案例还反映了我国制度设计与政策法规制定方面的欠缺与漏洞,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倾向。有关部门应该修改法规以适应新事物新发展,而不应该生硬地要求农民去适应旧的政策法规,否则这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势必引发农民的强烈反抗。
  同时,这个案例从深层次反映出一些部门对农民没有感情。“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法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李永平有错误有不足,我们也应该满腔热忱地帮助他完善,而不是死守着有关法律法规与条条框框。法律法规也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为“三农”服务。在食品安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对于国家提倡、群众欢迎的“绿色食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切实转变职能,寓服务于管理当中,主动服务“三农”,倾听群众的呼声,热情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采访中,有关专家和永嘉县有关领导也表示,一个普通的农民可以锲而不舍几十年创出一个绿色品牌来,有关部门理应给他一点实际上的支持,帮助他做大做强。因为这个品牌不只属于李永平,更属于永嘉县,属于整个浙江省。
  惟其如此,类似李永平的“绿色猪”屠宰无门、“绿色品牌”坐以待毙的悲剧才不致重演!

  相关稿件
· 回乡农民弃粮改菜 粮食安全添隐忧 2009-03-26
· 回乡农民“弃粮改菜” 粮食安全再添隐忧 2009-03-26
· 宁波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遇冷背后 2009-03-23
· 农民:“唉,怎么倒霉的总是咱‘破草帽’!” 2009-03-23
·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农村城市双重边缘化[图] 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