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2-18 作者: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提到相声的传承和发展,最先想到的自然是争议人物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在北京这个国内国外各类演出都极大丰富的文化市场中,最近几年完全自力更生并稳稳吃住观众的民间相声团队,几乎可以说,他们是就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郭德纲和“德云社”一直扛着“传统相声”的大旗,好多压箱底儿的老段子都被他们淘了出来,稍微拾掇一下就迎来了“第二春”。这些老段子魅力不减当年,让打小爱听相声的纯北京爷们儿时常怀旧。一逗一捧寥寥数语之间,不知不觉把你拉回到几十年前:那会儿“逗你玩”的马三立老先生还在,那会儿说相声的好像还没去演小品,那会儿你我守在收音机旁听一段刘宝瑞的《君臣斗》,就已然心满意足。 守在北城鼓楼西大街广茗阁茶园的高晓攀和他的“嘻哈包袱铺”也火了。这群时尚而另类的相声演员捕捉着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每一个流行因子,用相声这门艺术重新诠释了专属于“80后”的欢乐。如果说“德云社”在相声领域掀起了一场维新运动,那么“嘻哈包袱铺”在传统相声面前无疑摆出了些许颠覆的架势,他们把相声当作了一口大锅,社会上流行什么、关注什么、争论什么,全都一勺烩在其中,当作市井街头的诙谐版新闻联播听都成。 “德云社”表面上守旧,“包袱铺”听起来创新,似乎走了两个极端。实际上,两支民间团队都在平衡着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层面上努力消除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德云社”守着传统相声这块金字招牌琢磨新玩意儿,“包袱铺”则在创新之中维护传统,两家民间团队自己独立推出的原创作品都可圈可点,既能摸到传统相声的筋骨脉络,又能感受到由新思维、新理念注入的精气神。 回归民间、迎合市场,是“德云社”和“包袱铺”的共性,也是两者生存至今的根基所在。无论是“德云社”,还是“包袱铺”,段子的内容和表演的方式都很亲民,目的就是为了逗您一乐。 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传统曲艺同相声一样,找不到出路,就是因为身处转型期的传承人在市场中迷失了方向,不仅把传统的东西全还给了师父,且在创新实践上进一退三。想来,相对于专业院团的相声团队,“德云社”和“包袱铺”只能算是“非主流相声”的领军人物,但两个民间团体以探索者和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京城,其生存之道对还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各种传统艺术来说,多少都会有些启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