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位民间收藏者的古灯情缘[图]
    2009-02-16    本报记者:艾福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登武的古石灯收藏展日前在银川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千余盏年代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灯为参观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石灯的发展历程。新华社记者:王鹏 摄

  50多年前,祖父给他取名时,没想到他跟灯有密切关系。十几年前他开始收藏古灯时,也没有想到名字与灯有什么关系。当他要给这些灯的“家”取名时,他想到了“留灯屋”这三个字。
  刘登武,一个半路出家的民间收藏者,从看到石灯的那一眼,就注定今后的岁月将与之为伴。他相信,和灯的情结,或许是时代与历史的逼迫,但“姓和名”却是“度身定做”。他肯定,灯会改变他的后半辈子。

  “吾藏灯之道,一以贯之”

  刘登武是宁夏新闻出版局的一名退休领导。他收藏古灯的历史已有13年,藏品有1000余盏。而在这其中,石灯占了一大半。
  与石灯的相遇源于一次偶然。1999年,一位知道他有“藏灯”爱好的朋友给刘登武送来了一盏石猴灯。刘登武说,从看到石猴灯的那一刻,他被它的原创美所深深吸引。而凭借他多年收“灯”的经验,他更意识到石灯,尤其是石猴灯在中国古灯历史上的价值。
  也就是从这时起,刘登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收集石灯上。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或者谁有石灯,他一定上门收集。自己买不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各种关系去求购。长此以往,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网络,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石灯的消息。
  如今,刘登武已是收藏界有名的“国内收藏石灯第一人”,其藏品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流,然而仍然有不少石灯流落在民间。对此,刘登武只能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来释怀。
  十几年收藏石灯的艰辛只有刘登武自己知道,他说是“一以贯之”的精神鼓舞着他继续走下去。“只要你爱上了某种东西,那么就是付出再多也是无怨无悔。”

  “灯,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变迁”

  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开始使用火的需要,是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书写文明史。自此,从粗糙的石灯到精美的青铜灯,再到釉色美丽、形式多样的陶瓷灯,一直到今天造型多样的电灯,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正如刘登武所写,“这一盏盏灯展示在观众面前,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的变迁。”
  以刘登武收藏最为丰富的石灯为例。石灯主要流行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佛教流入中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石灯主要产于“石窟艺术之乡”的甘肃东部、南部和宁夏固原、海原、隆德、彭阳等地,也是与历史息息相关。
  刘登武说,尊崇佛教的西夏国主要阵地就在宁夏,因此石灯主产于此。
  在石灯中,既有猴灯、狮灯、羊灯等动物俑灯,也有造型多样的人俑灯和几何体灯、花卉纹灯等。他们或象征着某种权力,或代表吉祥和祥瑞,或谐音“登侯”……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的进步,灯具从单一的石灯开始向青铜灯、玉灯、陶瓷灯演变。在刘登武的藏品中,也不乏铜烛灯、景泰蓝灌顶灯、青花盒式灯等造型别致的灯具。
  “我收藏的灯具虽不能反映两千年灯具发展历史的全貌,但通过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也足以让人领略到中国古代灯具文化的博大精深。”刘登武说。

  “举办灯展,于我是对灯的一个交代”

  从开始收集古灯开始,刘登武就想为这些灯举办展览,找一个家。目前,他已经建立起一个名叫“留灯屋”的灯馆,专门存放这些从各地收集而来的古灯。
  刘登武喜欢将自己的“留灯屋”称为“碉堡”,每日一有时间,他必定扎进“碉堡”,打扫地面、洒点水、摸摸自己的“宝贝”,这已成为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然而,对于举办展览,刘登武却是“有心无力”,只能“等待”。“我是躲在自己砌成装满古灯的碉堡中庄严等待……”
  近日,刘登武多年的心愿终于成真。“刘登武中国古石灯收藏展”在银川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他的500多件“宝贝”集体亮相于观众面前。
  “我一直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收藏,了解中国的古石灯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刘登武说。
  如今,梦想成真,所有人都祝贺他,多年艰辛终于有所成就。但刘登武只说:“举办灯展,于我是对灯的一个交代”。

  相关稿件
· 柬埔寨“山寨版”武士刀受到收藏界青睐 2009-02-09
· 英国斑点狗爱好者欲卖掉千件收藏[图] 2009-02-02
· 内蒙古:酒壶收藏升温 2009-02-02
· 专家:牛年金条十多种 投资收藏辨分明 2009-01-19
· “奥巴马”画像被美国国家肖像陈列馆收藏 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