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藏在对小灵通的留恋里[图]
    2009-02-11    本报记者:华晔迪 余晓洁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小灵通3年退市”的消息成为街头巷尾和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小灵通“是否该退市”“如何退市”“怎样妥善维护现有近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权益”展开。

  无漫游需求用户:小灵通实惠

  新春佳节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陆续透露,已收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1900-1920MHZ频率无线接入系统相关事宜的通知》,文件要求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在2011年底前完成该频段清频退网。
  尽管工信部尚未将此“通知”公布于众,但因这个频段十余年来一直为小灵通所用,这一消息被普遍解读为“小灵通3年内退市,为TD-SCDMA让道”。
  自1996年在浙江临平“试点”,小灵通在国内通信市场磕磕绊绊发展了十多年,最“辉煌”的时候用户有9000多万。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小灵通拥有相当规模且忠实度较高的用户群。
  一石激起千层浪。“3年内退市”的消息在现有6893万小灵通用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网上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五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继续使用小灵通,并且这个数字仍在攀升,绝大多数新老用户表达了对小灵通的留恋。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MIS主席、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对小灵通用户群作过细致调研。他表示,对很多活动范围在一定区域,无漫游需求的用户来说,目前小灵通仍然是最实惠的选择。
  记者调查发现,有关小灵通的争论由来已久。退市论者早在五、六年前就表示,小灵通因其技术“软肋”从“入市”起就“先天不足”,退网退市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国家力推“3G”,小灵通给先进技术让道是必然的。
  反方的观点则是“小灵通是否退市,要听听消费者的意见,由市场说了算”。

  业界、学界:小灵通使命已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是否应退市”问题上,产业界、学界正逐步达成共识,曾力主推广小灵通的UT斯达康前主席吴鹰近日也有“小灵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的表态。
  “小灵通退市有其必然性。”宋俊德说,“作为移动补充技术,小灵通的传输性能、覆盖性能都远不如现在的移动通讯技术,在调制方式、频率使用效率方面也较为落后。”
  众所周知,小灵通基站覆盖面积只有移动基站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以北京为例,如果要达到与几千个移动基站同样的覆盖,就需要上百万个小灵通基站,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作为过渡性技术,小灵通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高涨、花样繁多的通信需求。”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高级顾问何廷润表示,“即便投入巨资对小灵通技术进行升级换代,也难以达到3G的技术水准。从技术上看,小灵通的确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近年来,小灵通用户数呈现下降趋势,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灵通用户数已由2006年的9000多万降至2008年底的近7000万户。

  老百姓:退市不可怕,服务应保证

  技术总在更新,市场大潮中的新旧交替每天都在发生。对于一项旧技术的消亡,老百姓并不惶恐。人们渴望的是自己的需求能够被关注,自己的选择能够被尊重,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倾听。
  6日,湖南衡阳一家营业厅里,田阿姨正准备给怀孕的女儿选部小灵通。“小灵通辐射小,对身体没什么伤害。”田阿姨说。
  在四川成都一家出版社工作的黎莉告诉记者,突然听说小灵通退市的消息,很吃惊,对于已使用多年的小灵通,确实有些留恋。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小灵通套餐每月5块钱,可享受80条短信。早晚6点间大成都范围内只要9分钱1分钟,国内长途拨17909也只要1毛8。要是打手机的话,最便宜的“畅聊”套餐每月也要49元,国内长途则是3毛钱一分钟。
  值得监管部门重视的是,近7000万小灵通用户目前在电信市场上真实、客观地存在着。其根源就在于其低廉的通讯资费,而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用固话的资费享有移动通讯的功能。
  争议中不少人主张,用不用小灵通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消费者自己不需要小灵通了,会自动选择别的产品,让小灵通市场自然消退。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果小灵通终将告别历史舞台,现有用户的权益如何得以保护。毕竟,每位小灵通用户签订入网协议时,都与电信运营商确立了长期的电信服务合同关系,退网将直接导致了这种服务合同的终止。
  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陈岱松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到信息公开。从合同双方的义务关系来讲,现有用户首先应享有何时需要退网的知情权;其次,如果技术升级,升级后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应该不少于现在的服务,且资费不能因为升级的原因而增加。

  相关稿件
· “小灵通退市”争议中的民生思考 2009-02-10
· 小灵通退市 用户应有“拆迁补偿” 2009-02-10
· 小灵通退市谁说了算 2009-02-09
· 小灵通退网的实质是3G的激烈竞争 2009-02-05
· 小灵通退网,廉价通讯不能退 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