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节老人”的故里感受年味[图]
    2009-01-21    本报记者:文婧 黄毅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资料照片

  “去年大年初二我们几个朋友结伴去阆中古城玩了两天,很是惬意。那里春节气氛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很受成渝陕等地自驾游游客欢迎。今年春节长假,我们车队队友们打算带上家人再过去玩一趟。”成都某汽摩车队队员王先生告诉记者。
  西汉著名天文学家、四川阆中人落下闳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了正月朔日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
  为重振灾后旅游业,四川省旅游局今年推出新年、冰雪、温泉、阳光四大主题旅游。其中的新年旅游主要指的就是阆中。阆中市委书记芝龙表示,阆中不仅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而且其“春节老人”故里的传说、丰富的节日民俗活动、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都使其成为了我国新年主题旅游的焦点。

“活着的古城” 新年主题旅游资源独特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是全国四大古城之一(另外三处是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是一座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规建的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4A级风景旅游区,阆中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
  的确,当你一走进阆中古城,看到四四方方的街道及整齐的青石板路、沿街悬挂的红灯笼,你会有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也许阆中古城没有丽江古城那种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也缺乏平遥古城的商业化味道,但它以特有的厚重历史,嘉陵江的悠长以及完全民居化的特色,向人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进入古城,但见长长短短、肥肥瘦瘦、弯弯拐拐的几十路街道,建筑大多是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穿逗木结构房屋,少量唐宋建筑,一个个形似京都四合院的民居串联成一条条幽深的街巷,俨然把北京的胡同搬到了天府之国。
  很多人说,阆中是一座活着的古城。阆中古城不是一个景点,而是有百姓居住、有生产生活的动态古城。正是因为有人的传承和发展,阆中的春节习俗和文化遗迹才得以幸运保存,使其有着丰富的新年主题旅游资源。每年春节,“春节老人”都会在阆中古城“春节老人家”——星座苑(落下闳故居)和其他主要景点、街道向游客拜年、发红包压岁。与“春节老人”共迎新年,已经成为四川冬季旅游市场上一个独特的亮点。
  “春节并不仅仅是吃年夜饭、给压岁钱、郊游和看戏,要深谙阆中的春节就要深入民俗和民间,这里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春节习俗。”一位去年春节长假在阆中度过的网友在博客上写道。

历史传承造就浓浓年味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阆中传统年味浓,是春节溯源的绝佳之地。”今年68岁的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前阆中市文联主席李文明向记者娓娓道来阆中人过春节的那些个“讲究”来:
  在阆中习俗里,从冬月杀年猪开始就有了“年”的浓厚氛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为第一个节点,而整个春节要一直持续到新年的二月二。“三十夜”(除夕)更是一家男女老少庆团圆的重大节日。吃完年夜饭,古城人的三十夜并没完,每家每户还要将房间的灯打开“燃天烛”,纪念岳飞精忠报国;大年初一3时至5时“抢银(寅)水”预示来年金银满罐;5时至7时“听开山叫(各种动物叫)”、“放开山炮”预示来年丰收有余、红红火火等。
  在除夕、大年初一到初三,正月十五和农历二月二这几个比较重要的日子,阆中古镇的街道上都有舞狮子和耍龙灯的庆贺活动。阆中花灯名传上海、武汉、广州等地,以烧花舞龙最具特色,上元日盛大的灯会在唐宋时期可以和帝乡长安媲美,几根数丈高的高杆挂起360盏花灯,十分气派,至今阆中的花灯制造在业内仍享有盛誉。
  在阆中,春节放假一般放到正月十五,等到正月十六那天一大清早,男女老少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去山上“游百病”,目的是把一身的疾病走完,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那时放眼望去,满山遍野全都是“游百病”的人海。
  阆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二月二,娘娘会,娘娘会上亮花鞋。”“亮花鞋”是当地特有的习俗,据说农历二月二,为了不让庄稼遭受病虫害,农民都要“忌雾”不进地,男的在家做饭,女的赶娘娘会,穿上自己做的绣花鞋在会上比赛,鞋子上绣着大象、蝴蝶、荷花、梅花等各种图案和吉祥物,女人们相互比着看谁手工好、谁更心灵手巧。
  “二月二”一过,当地的春节才算正式过完,农民开始进入新一年的农业生产。

祭祖、灯戏、巴逾舞蕴藏丰富文化遗产

  “祭祖、灯戏和巴逾舞是阆中春节特有的民俗活动,这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阆中古城目前正在申遗,这些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阆中市委宣传部部长宋俊向记者说。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是阆中人,她怀孕12年后到甘肃成纪县生下了伏羲。因此在阆中,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十分丰富,当地人对伏羲,女娲和华胥充满尊敬,在阆中古城的中天楼、风水馆和长青寺中,伏羲、女娲像前春节期间香火不断;在阆中的三庙乡、老官镇、圣谕亭和圣谕台,春节期间经常有民间的老人们为围成一圈的晚辈们讲三皇五帝的故事,让祖先的神话源远流长。
  在阆中古城区的古街院之一李家大院,李家老小过着平静而传统的生活,李大爷对记者说,每年三十年夜饭开饭前,他都要作为一家之主召集全家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在堂屋正中,李大爷要手执香蜡,家人按长幼排列其后,面对“天地君亲师”牌位毕恭毕敬三鞠躬,然后他便开始向祖先“神灵”汇报一家人的平安和一年来的功绩。礼毕,大家才开始落座共吃团圆饭。
  阆中市老观镇是千年古镇,一条千年老街述说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孕育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享有盛誉的“川北灯戏”就是400年前发源于此并至今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灯戏是民间歌舞小戏,以灯戏歌舞祀神,阆中很多乡镇都被誉为“灯戏窝子”。过年节,灯戏艺人在田头、院坝点亮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舞曲朴实明快,语言下里巴人,使观众捧腹大笑。
  春节期间,阆中男女老少都要跳巴象舞。巴象舞是一种集体舞,源于巴人由巫舞衍化而成的狩猎舞和战舞,起源于汉代,后高祖把巴象舞引进宫廷,常令表演,以耀舞观兵,唐以后因宫廷而逐渐消亡,但在民间却流传了下来,现在只有在阆中等川内少数地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很值得一看。

小贴士

阆中古城主要旅游景点
  汉桓侯祠,也叫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1700余年。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6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均沿中轴线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枋、大殿、后殿、墓亭及张飞墓和墓后园林组成。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199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贡院,在阆中古城内学道街,“贡院”又叫“考棚”,阆中贡院是清朝乡试的地方,所以又叫“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为清嘉靖年间所重建的,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华光楼,是阆中的标志性建筑,横跨大东街南头,位于上、下华街之间,临嘉陵江,正对南津关古渡。在阆中现存楼阁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根基稳固,文化积淀深厚,因此被称作“阆苑第一楼”。华光楼是一座过街门楼,三重檐,歇山式盔状屋顶,盖翠绿色琉璃瓦,脊饰相当繁复,重脊套人、兽、鸱吻,正脊宝珠形顶高达3米,楼身通高36米,四柱直木,全系木结构,各层装花窗,12个飞檐凌空,宝顶摩云。内有梯可以层层攀沿,四周游廊挺出供人凭栏,更有诗文匾额供人赏叹。
  巴巴寺,也叫清真寺,又称礼拜寺,位于礼拜寺街西侧,为伊斯兰教民礼拜场所。阆中巴巴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系由陕甘土木专家仿西安华觉寺设计建造,占地3亩多。寺门东向,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脊中央塑雕花方盘,中贮泥塑莲花,稳托荸荠形宝顶。沿街置木栅门。寺门门楼为亭阁式,寺内庭院占地面积2.4亩,3条石板小径直达礼拜大殿。大殿为传统宫殿式,取明五暗三格局,无中梁,俗称“二郎担山”,面积628平方米,高30米,其造型古朴庄重,气势雄伟,整个大殿雕梁画栋,古雅清净。殿内外悬挂“刚常正理”、“敬道归真”、“金天圣境”等鎏金大匾40余通。阆中清真寺是全国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将其列为全国驰名古建筑百座清真寺之一,成为本地回民和外来穆斯林教民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相关稿件
· 新年寄语中国足球——别折腾了! 2009-01-21
· 浙江纷纷推出“牛”主题游 2009-01-21
· 广西春节旅游市场由热趋稳 2009-01-21
· 杭州将面向全国发放旅游消费券 2009-01-21
· 春节后出境游价格“大跳水” 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