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中国财政史上,有一个千古不解的谜,那就是隋文帝执政短短的23年间,国家财政却会在南北朝匮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起来,他们采取了什么办法制造出空前绝后的奇迹?为什么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政权?它似在告诉我们财能兴国,也能败国,国富不如民富的治国之道。
隋文帝财政奇迹的出现:上缴国库的租调,数月之间,昼夜不绝,可说是隋代的一幅税收图
隋代公元581年建立,隋文帝杨坚即位,时称开皇年间。就在这个时期,隋代的财政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富裕程度。开皇五年(585年),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上缴中央国库的租调,每年从河南到陕西的潼关,从河北到山西的蒲坂,达于京师长安,相属于路,数月之间,昼夜不绝。这可以说是隋代的一幅税收图,不亚于宋代《清明上河图》的繁忙景象和宏伟气势。 至开皇十二年(592年),国家积蓄达到了充溢的程度。户部上报,库藏皆满。隋文帝问:“我既薄赋於人,又大赐将相,为何有这么多租税?”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开辟左藏院,新建仓库以储藏。文帝因此下诏说:“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於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整个开皇年间,国家的仓库无不谷帛盈积,西京的太仓,东京的含嘉仓、洛口仓,华州的永丰仓,陕州的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的义仓,又皆充满。以上诸仓中,含嘉仓是东都洛阳最大的一个粮仓,据发掘得知,此仓已发现的粮窖有259
个,大窖可储存粟米一万数千石,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其中一仓内还留存有炭化了的小米五十万斤,可见含嘉仓的规模之大,蓄粮之多。 非但中央仓库积蓄如此充盈,而且地方仓库的存粮也相当充实。如河东郡,“仓储丰备”,“蓄积巨万”,李世民与他父亲李渊就是靠这里丰足的积蓄在晋阳起兵的。即使位于边地的朔州,也有丰厚的积蓄,致使仓粟烂积。洛阳至长安途中的弘农宫,“又多积粟”。今北京境内的临朔宫,“仓库山积”。涿州城内,“粟帛山积”。由此可知,隋代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积蓄是何等的殷实丰厚。直到隋代末年天下的储积还可供五十年之久。唐代贞观十一年(637年),西京府库归唐朝政府所有,二十年还未用尽。
财富怎样来的:轻徭薄赋,推行节俭,惩治贪污
隋代如此充足的财政积蓄,使后人长期惊叹不已。唐代名臣及经济学家杜佑说:隋代资储遍天下,是南北朝以后所没有过的。元代名臣及经济学家马端临指出:古今称国家之富者,没有超过隋代的,但考察其中的原因,却没有见到富国之术。 其实,隋代的财政积蓄也是来之不易的,全靠了隋文帝的苦心经营。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的是南北朝以来的烂摊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口减少,财政空虚。隋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是改革完善均田制,调整土地占有不均。南北朝土地兼并成风,士族豪强的庄园含山包水,广袤无际。隋文帝即位,一方面改革完善均田制,取消了北朝时期牛和奴婢可以授田的规定,以防止富豪之家因牛多和奴婢成群而多占田。增加了士兵授田,使漂流不定的士兵与民一样安居乐业;另一方面,打击和制止豪强地主兼并,使农民有地可种,保障税收有可靠来源。 二是整顿清查户口,扩大赋税征收面。南北朝时期,地主豪强隐占户口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了“民多荫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山东“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国家户口急剧减少,影响了税源和役源。隋文帝下令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全国性的括户运动。经过清查,新增443000丁,1641500口。原来被地主豪强占有的浮客荫户完全成为国家的编户。 三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继南北朝战乱之后,为了与民休息,隋文帝实行了轻徭薄赋政策。首先减轻租调,如减少调绢的尺度,北魏时调绢一匹为60尺,后来增加到80尺,隋代规定绢一匹为二丈;减少农民交纳租调的年限,农民18岁授田,21岁纳租,期间有三年不交田租;免除妇女和奴婢的租调,这是北朝原来没有过的;大规模、长时期地蠲免租税,如平定江表以后,南方长达十年不交租税;减轻徭役,北朝农民一生赋役42年1260天,隋代只有32年760天,减少了10年500天。开皇十年(590年),规定百姓年50岁可以输庸停役,也就是50岁丁男交纳庸绢不再亲自赋役,这样农民又减少了10年亲自赋役的时间。 四是改革府兵的供给制。隋代以前的府兵制是专业性质的,军人要由政府供给,每年需要大量的开支。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实行了兵农合一制度,士兵国家授予土地,服兵役期间的费用国家不再负担,分别由每个士兵来自备。作战用的兵器、衣服、粮食都由个人负责,只有一些大的设置由国家准备。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支出的军费就大大减少。
|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
|
隋代青铜镜 | 五是精减机构,减少官府费用。隋初承南北朝战乱,郡县成倍增加,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两郡分领。致使官僚机构繁多,“十羊九牧”,财政支出浩繁。针对这一情况,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将原来的郡、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在省去郡一级行政机构的同时,又并了不少州县,至开皇九年(589年
)全国才有三百个州。同时,减少冗官人数。为此废除了以前州郡长官自己任用属吏的制度,把任免大权收为中央所有,官史比前代大为减少。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来说,机构确实够精简了。机构的大量并省,自然减少了官府费用的开支。 六是推行节俭,惩治贪污。隋代推行节俭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比较有名的。隋文帝首先以身作则,躬先俭约。他乘坐的车舆有破的地方,下令修补,皆不改做。没有什么庆祝活动,所食不过一肉而已。而且要求六官也必须躬履俭约,衣服洗了再穿,穿了再洗。有司曾进献干姜,用布袋装之,隋文帝认为破费,大加谴责。后来又进香,装以毡袋,于是鞭笞有司,以诫后人。上行下效,群臣也不敢奢侈,身为重臣的苏威等人,睡帐上的挂钩和衣服上的纽扣等都用骨、铁做成,不敢用金银等贵金属。推行节俭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内外率职,府帑充实”。关于这一点,顾炎武就明确地加以肯定,指出:“汉隋两文帝,皆以俭朴富其国”。 隋文帝在推行节俭政策的同时,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开皇十六年(596年),发现合川官仓的粮食少了七千石,立即下令调查此事。原来盗窃者是主管仓库的官吏,隋文帝下令处斩此人,并没其家为奴脾。为了防止官吏的贪污腐败,隋文帝制定了许多严厉的制度,以期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如规定:“盗边粮者,一升以上皆死,家口没官”。在官府若盗一钱判弃市罪,不揭发者也同盗者一样处以严刑,致使上下恐慌,内外震惊。
败家子隋炀帝上朝:奢侈腐败,穷兵黩武,十余年间断送了隋代的命运
隋文帝用了20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没有想到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究其原因,不是别的,只怨自己看中了一个败家子。公元605年,其子隋炀帝即位,凭借着国家雄厚的财政实力,奢侈腐败,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十余年间就断送了隋代的命运。 隋炀帝即位后,就开始大兴土木。从大业元年(605年)起开掘大运河,从今天的杭州到达北京,全长五千多里,发诸郡数百万人,丁男不够,始役妇人。大业二年(606年),在洛阳建东都,每月征派二百万人,历时一年。又修显仁宫,苑囿连接,周围数百里,征天下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中。由于奴役促迫,死者十有四、五,每月载死人的车,相望于道。派人到江南采大木运往东都,下设铁轨,中置木轮,二千人拽一柱,用人数十万。所经州县,递送往返,首尾相属,千里不绝。从大业三年(607年)起,三次修筑长城,第一次发丁男百余万,死者十分之五;第二次发丁男二十余万;第三次发丁男十万。 隋炀帝在生活上,奢侈腐化达到了极点。他在位12年,西巡、北巡、南巡,游幸的时间就占了11年,在京城只有1年。其中三次游幸江都,乘坐高大豪华的龙舟,随从船只数千艘,随从人员上至皇后、后宫、诸王、公主、百官,下至僧尼、道士、蕃客,挽船者达十八万余人。此外又带兵船数千艘,分乘十二卫兵。舳舻相继,二百余里,所费金银钱物巨亿。所过州县,五百里内,下令献食,一州献食达百车,极尽水陆珍奇,吃不了的下令埋掉。东西游幸,每有供费不给,就征收数年之赋。隋炀帝的服舆配备,极其高贵,课征天下骨角齿牙皮革毛羽,一根雉尾,值十匹白绢。大业六年(610年),演出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者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从晚上到天亮,火光烛天,历时一月,所费巨万。 至于穷兵黩武,更是在所不惜。隋炀帝在位期间,连年发兵攻打东北部高丽和西南部的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吐谷浑(今青海)。下令天下军队向涿州(今北京)集结,各地往今河北运粮。命江淮工人在海口造船,数月不准上岸,人腿无不生蛆。第一次伐高丽,发24路兵,总113万人;在数次战役中,死伤惨重,仅一次战役就丢失资储器械巨万计。前线伤亡不止,后方征点不已,几乎达到了“扫地为兵”的程度。 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在隋炀帝的大肆挥霍下,几乎耗光了隋文帝几十年的财政积蓄,而且引起了天下民怨。于是一夫揭竿,万众相应,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军阀,乘势而动,财富甲天下的隋代一命呜呼。看来,财能兴国,也能败国,国富不如民富。国富易骄,骄而奢,奢而败。正如史家评说:隋炀帝“内侍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末闻也。”
(作者为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