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1-14 本报记者:张淼淼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噼里啪啦的爆竹、孩子欢快的吵闹、母亲将腌好的鱼放入油锅、拜年的短信让手机都烫起来……这就是“年味”,即使你孤身一人在归家的途中,或是另类地避开人群躲清净,“年味”也会在平静间浓浓散发。 “过年的感觉对我来说,从来不需要刻意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陈伟是个媒体人,平日里的繁忙,几乎填满了他全部的时间。“我需要这个充足的理由,让我和妻子尽可能长一点时间在父母身边陪他们过年。” “三十晚上,父母和妻子一边看春节晚会,一边包饺子,我基本上就是坐在旁边看我的书。”陈伟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到过年,家里的男人们就忙着贴春联、祭祖;女人们则全力准备年夜饭;大一点的孩子带着更小的孩子放爆竹、心里期待着新年的压岁钱。 这种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已经像一场华丽的仪式永远地印在了陈伟的脑海里,虽然现在的他更喜欢清静,更希望借助过年让自己得到放松和休息,但并不意味着就错过了某种繁华。“我在除夕夜守在父母亲人身边,一起迎接又一个新年,内心因平静而生的幸福感并不会有丝毫削弱。” “年三十,我就打算‘宅’在网上了,今年不是有炒得很热闹的‘山寨春晚’网上直播吗,我特好奇都有些什么节目,准备和央视的春晚换着看。”全晓通告诉记者,她今年过年赶上单位出差,不出意外,年三十肯定是抱着笔记本电脑在江苏一个古镇的宾馆里过年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许多中老年人在过年期间选择逛逛庙会,听听京戏,锻炼锻炼身体不同,为数不少的年轻人选择做“宅男”“宅女”,窝在家里,上网、看碟、睡觉、听音乐度过春节长假。 “过年放假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好好的休息准备,迎接又一整年的繁忙,我宅在家里就是在彻底地放松。”今年28岁的苏晓告诉记者,他经常一边在电脑上看片一边吃零食,看到凌晨三四点睡觉,然后睡到自然醒一般已是次日下午。 “也不是说,我们就彻底不出门,过年还是和平时放假不同的。”苏晓说,每年过年,认识十几年的同学、发小儿都会出来聚聚,三里屯、后海或是南锣鼓巷,找个清净的酒吧聊天喝酒。 “这也是一个仪式,每次都在回忆学生时候的小故事,每次都会笑得很开心,然后就会聊到过去的一年,一种下意识的集体总结回顾,很有意思。”苏晓说,聊天过后,总会觉得很痛快,即使前一年不顺心的事多,郁闷的事多也感觉无所谓了,因为聊天结束,意味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