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六旬老人开起了私人博物馆[图]
    2008-12-29    本报记者:南婷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成就了我的收藏展览之梦。”这是山西太谷县农家六旬老人孟春明办私人博物馆的初衷。
  孟春明的博物馆“隐藏”在太谷城北关道名为喜旺巷的小胡同里,是太谷县里惟一的私人博物馆。孟春明在2004年把自家的老宅院改造成了现在集居住和展览为一体的博物馆。
  他的藏品从先烈遗物到历代货币、古陶瓷、古家具,再到各种民间农用、厨用工具,林林总总。现在,博物馆里已经收集了1万多件“民间宝贝”,其中不乏一些珍稀藏品,比如明朝“时壶”、商代灰陶胆瓶等。虽然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只有2000人左右,他依然乐此不疲地经营着他的孟家民俗博物馆。
  “凡是跟民俗沾得上边的‘古董’都是我的收集对象。”孟春明的藏品大都来源于太谷、祁县一带的农家,或祖传下来的,或从古玩商手上“淘”来的。
  孟春明说,他的博物馆包括四个展厅。第一个展厅主要是他父亲孟宪仁在解放战争中留下了的遗物:父亲的遗像、曾杀死32名日伪军的半截刺刀、一枚二等功的银奖章、针线包、烈士证书等实物。
  第二个展厅,摆放着宋朝的酒碗、潮州四套印、明朝万历年间制壶名家时大彬的“时壶”、装过贝币的远古罐子等。
  第三个展厅内陈列的是从古至今的各种钱币:从骨币、贝币、石币、布币、刀币,直到铜币、银元,有四千多个品种。每枚钱币下方,细心的孟春明都用一张小纸条标注着钱币的名称和年代。
  最有趣的是他的第四个展厅,里面有镰刀、斧头、凿子、锛子、虎头钳、照明用的煤油灯等各种民间农用、厨用工具。孟春明觉得“挖地道用的小镢头,泛着铜绿的马灯,耕地整地用的耒耜、耱等许多今天人们都不再使用的农具,作为人类活动的见证,应该保存下来”。
  孟春明讲,他的收藏爱好是始于“翻身做主人”的信念。1963年清明节,18岁的孟春明上坟归来路经一家旧货店时,看到一张雕花木书几。“当时就想着共产党打下天下,咱穷人翻身做了主人,也有钱把大户人家的古董买回来了。我就毫不犹豫地花15块钱买下了这件宝贝。”
  “改革开放后对民间收藏的默许,才使我有了大量收藏的可能。”1989年至1993年是孟春明的收藏高峰期,这期间他新增藏品3000多件。
  另一个收藏剧增的时期是1996年他刚退休时的“三进深山”,这共花去45天时间的三次进深山为他带来了4000多件藏品。从这以后,由于古董价格飞涨,孟春明新入囊的收藏品已极少,即便有也多为亲朋相赠。
  退休后,孟春明每天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研究和记录自己“宝贝”的来历。他已经密密麻麻地写了15本近6000页的手稿,上面除了记录他收藏的每一件宝贝的来历之外,还记载了他的家史等。
  2004年的一天,孟春明的儿子在电视上看到外省有人自办博物馆的消息,马上告诉了父亲,使孟春明产生了办博物馆的念头:“何不把自己多年积攒的宝贝让人们瞧一瞧,也开开眼呢?”孟春明跑县里有关部门办相应的手续和营业执照,办下来的时候孟春明拿着证书激动地想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都是国家政策好。”
  这一年也是他们一家所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孟春明的大儿子待业、二儿子务农、小儿子下岗,全家就靠他每月4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而他筹办、装潢博物馆花去了不少费用。孟春明的大儿子回忆说:“我们当时最悲惨的时候没有菜吃,只能去野地里挖野菜。”即便如此,他们全家仍很支持孟春明筹办私人博物馆的工作。
  明年是世界博物馆中国年,孟春明的博物馆也在被邀展览之列。他说:“我要把这份事业做好,让它一辈辈传下去。”
  相关稿件
· 美国私人赛车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 2008-12-29
· [事件回顾]吴伏春的“农民住房博物馆” 2008-12-26
· 探访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 2008-12-08
· 中国柑橘博物馆在浙江黄岩落成[图] 2008-11-24
· 神七搭载的中国地图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8-11-24